如何解决规模化、标准化、食品安全这些问题一直餐饮业长期存在的痛点,而海底捞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连住利益,锁住管理”,一方面把员工与公司利益绑定在一起,激发个体积极性,另一方面向门店下放权利的同时,由总部来控制系统性风险。
师徒制和利益捆绑,是这套管理体制的核心。
采取扁平化管理方式的海底捞在培训机制上制定了“师徒制”。每个员工在进入海底捞工作时都配有一名师傅,二者的利益是牢牢绑定在一起的。一个老店长带出的徒弟如果开了新店成为了新店长,那么老店长将有两种薪酬选择方案:
方案A:拿其管理餐厅利润的2.8%;
方案B:拿自己管理餐厅利润的0.4%+徒弟管理餐厅利润的3.1%+徒孙管理餐厅利润的1.5%。
这种制度能够激励老店长为海底捞培养更多的新店长,也为海底捞快速拓店打下基础。而此前的《冷酷海底捞》一文认为,这种制度带给员工和店长们的恐惧,正在让海底捞变的冷酷。
为了激发店长的战斗力,提高单店盈利能力,海底捞还引入了末位淘汰制。海底捞会给到每家分店A、B、C的评级,A级店的店长拥有开拓新店的资格,而连续几个月归于C级的分店则有可能面临淘汰,同时,C级店店长的师傅也会一同遭受惩罚。
低客单价、碎片化、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征,让餐饮业很难支撑起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这是张勇对于餐饮行业的判断。在上市前的全球发售新闻发布会上,张勇一次性讲清了海底捞的管理制度逻辑。
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流程和制度来保证实施,而保证这些流程和制度实施,又得建立更多的流程和制度。而在流程和制度的不断叠加中,很多公司往往会染上官僚主义、形式化这些大公司病。
“如果在其他行业,盈利可能会大一些,可以支撑住这些费用(流程化、制度化所带来的开支)。但是非常遗憾,餐饮行业是一个低附加值行业,没有办法建立这一套管理体系,当然也就没有能力把品牌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 张勇这样解释海底捞管理制度的由来。
先得保证两万多人不落水
在这样的思考下,也就有了现在海底捞所施行的师徒制和利益捆绑制。而末位淘汰制所带来的紧张氛围,也确实难免会带来人人自危、一切以业绩为指向标的负面影响。
就像《冷酷海底捞》中引用一位餐饮行业人士的话,“员工压力大的时候,接待量太大的时候,动作会变形的,整个生产流程会变形的。漏勺挖地沟就是为了快(效率),下水不通了,赶紧找一个东西通一通,为什么?赶紧接待!赶紧把这个事做完。所以比如台面该擦三遍,服务员可能两遍就收了。”
相比于其他餐饮品类,火锅在烹饪上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面对这样一个很难形成差异化竞争的行业,海底捞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卡位在了服务。而从目前的这种绩效制度来看,确实多少会伤害到海底捞引以为傲的服务。
不过从目前来看,海底捞很难拿出一套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也说腾不出手来去解决这一问题。面对强敌环伺的火锅市场,一个企业的坍塌就在顷刻之间,黯淡退市的小肥羊就是一个例子。
做到如今这个体量的海底捞,肩上的担子显然不轻,不仅要养活两万多名员工,还要让企业活的更好,给员工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在餐饮这个行业,想要活下去,就得占领更多的山头,就像张勇所描述的那样,“餐饮行业其实是一个非常碎片化的行当,不像微信,用了微信之后就离不开它了。没有哪个火锅店或者餐厅你离不开,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辈子只吃一家餐厅,总是换着吃的。”
复购率很难提高,那就去寻找更多的消费者,这也是海底捞加快扩张步伐的原因。要快速扩张门店,自然少不了花钱。招股书显示,海底捞的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连年不足1,这意味着在激进的开店策略下,海底捞面临着短期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
过去几年,海底捞主要通过向银行贷款来解决短期资金流动性问题,但想要在开店速度上跑赢竞争对手,海底捞显然需要更庞大的资本支持和更稳定的融资渠道,上市就成了海底捞当下最好的选择。招股书也显示,此次IPO募集的资金,将有约60%用于业务扩张,约15%用于偿还贷款。
在1994年,和三个朋友凑了8000块开火锅店的张勇,应该没有想过,当年那个只有四张桌子的火锅店能做成如今的规模,一个载着两万多人的巨轮。如何保证船上的两万多人不至于落水,可能是海底捞面临的最大挑战,而当下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先让这艘巨轮运转起来。
伴随着齿轮声的响起,关于“家文化”的温情故事,告一段落。就像海底捞董事施永宏此前所说,“所谓的家文化其实就是精神文明,但是当你没有经济文明做基础的时候,什么都是白搭。”
来源: 钛媒体-谢康玉 共2页 上一页 [1] [2] 海底捞施永宏:海底捞你真的学不会吗? 把海底捞“吃”上市 张勇夫妇身价570亿元 海底捞上市了!5幅图告诉你它赚钱能力有多强 学不会的海底捞市值超千亿!究竟有什么秘密? 上市之际海底捞又搞事情 正在筹建一家秘密餐厅 搜索更多: 海底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