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采用“绿鞋机制”
张勇是真男人?还是怕股权被过多稀释?
本次IPO,海底捞董事长张勇决定不使用“绿鞋机制”,主承销商高盛和招银国际也基本接受了这个方案。
“绿鞋机制”是IPO发行中的一种护盘方式(就是上市公司会任命某一个主承销商为后市商,而后市商会在公司股价跌破IPO发行价后,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入股票人为创造买盘,护盘拉高股价,并再将这些股票以IPO的价格卖给上市公司进行套利)。
几乎所有的IPO都会使用“绿鞋机制”,以保障后市的稳定,包括小米、美团点评等。张勇决定不使用,代表了海底捞和主承销商对于本次IPO极大的信心。
有分析解读张勇此举是非常男人的做法,这也给了市场一剂“强心针”。
但其实张勇也不会让海底捞IPO“裸奔”,或者完全交由市场决定。为了对参与IPO的各方负责,张勇采用的是自己的“护盘方法”,也就是筹集和成立自己的基金进行护盘和后市稳定。基金的资金来源是张勇本人及其亲朋好友,说明他有很强大的背后支持。
而另一种分析则认为,张勇不使用“绿鞋机制”,是特别担心股权被更大的稀释。因为“绿鞋机制”的触发会带来“超额配售”。
“如果破发(股票发行上市当日就跌破发行价),投行可以从市场上买15%的股票来稳定股价。但如果没有破发,公司可能需要多发15%股票,相当于多稀释创始团队的股份了。而且多15%,融资额更大,投行会从公司赚更多佣金。”投资结构的业内人士对内参君解释。
海底捞的招股书显示,张勇和妻子舒萍目前在海底捞直接持股比例为33.5%。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张勇想严格控制稀释比例,因此本次IPO的发行规模非常有限,大约为总股本的10%。
海底捞到底值多少钱?
港股餐饮第一,距离千亿市值还有多远?
海底捞上市定价区间为90亿~120亿美元,相当于2019年预计净利润的22~28倍市盈率。
有分析认为,作为海底捞的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是火锅品牌二级市场中最好的对标。颐海国际在香港股价表现不俗,在上市的两年时间中,股价涨幅超过5倍,目前基于2018年预计净利润的市盈率为35倍。
所以说,海底捞估值倍数和火锅品牌的上市估值预期相符。
但有业内人士却认为,海底捞和颐海国际根本不可比,因为二者的逻辑(业务模式)并不相同,倒是可以和已经上市的港股同行呷哺呷哺对比(虽然大火锅和小火锅的管理难度、单店规模和门店空间也不完全一样)。
呷哺呷哺2017年市值峰值约为169亿港元,市盈率达到36.54。上市4年,股价由发行价4.70港元,涨至今年最高点17.5港元,涨幅也非常喜人。
内参君把所有港股餐饮上市公司的估值梳理了一番,发现目前PE(市盈率)最高的就是呷哺呷哺,26.7倍,其余都比较一般。从市值来看,海底捞上市后,毫无疑问就是第一了。
大多数观点都认为,海底捞上市预期的估值倍数较高,但是公司增长明确,PE倍数合理。
对比呷哺呷哺和海底捞的业绩可以发现,后者的营收(106亿元)约是前者(36.64亿)的近3倍。如果按照呷哺呷哺的30倍市盈率计算,海底捞的市值或可超过350亿元。
我们再对比一下国际同行,百胜中国目前达到千亿元估值,但是,光肯德基在中国就有7000家店,还不算必胜客、小肥羊等品牌。
所以,海底捞距离千亿市值还有很长一段路。
上市后的风险
“类传销”体系、房租成本是隐患?
高营收、较高的年复合增长率、绝对的市占率……海底捞这些被投资人看中的耀眼成绩背后,也暗藏着风险。
“类传销”体系是把双刃剑
在海底捞今年5月发布的招股书里,“师徒制”被当作海底捞自下而上发展战略的核心。
某国内知名投资机构的业内人士称,她和很多投资人探讨过这种“类传销”的管理体系,一方面使得海底捞可以实现高品质的服务和出品一致性。从增长空间来说,理论上它可以开到1000-2000家。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管理体系对人的依赖度太大了。
“人是复杂个体,这个体系可以支撑海底捞做到多大规模?不知道。现在的管理体系,造就了一大批收入很高的‘师傅’,从人性的角度,当已经可以‘’躺着赚钱‘’的时候,这些人是否会逐渐丧失动力?”
“伟大的连锁企业,通常都建立了一套不依赖于人的管理体系,即使CEO换了也无所谓,海底捞显然不是。而组织力本身也是限制中餐连锁规模化最大的挑战,到目前为止,海底捞是第一个过百亿的中餐公司,已经很了不起,未来能做多大,的确不好说,不是市场空间的问题,而是组织管理的问题。”
房租成本变数大,直接影响经营业绩
2017年,海底捞的员工成本占比接近30%,远超过行业水平,而这个成本降下来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员工的收入一旦高上去就很难不来。
另外,海底捞的全部餐厅场所均为租赁。2017年,海底捞的租金成本为3.9%,远低于行业水平的15%。
海底捞的租金优势,来源于它的品牌影响力,很多商场给予免租待遇。未来一旦品牌影响力减弱,租金一定会上升,吃掉的就是净利润率。
海底捞的招股书也坦露,“我们无法确保续约相关租赁协议时,不耗费大量额外成本或增加我们应付的租金。倘续签租赁协议时租金极大超出当年价格或出租人不再授予当前现有有利条款,我们的业务及经营业绩或会遭受重大不利影响。”
业内人士分析称,极端情况下,如果租金占比上涨到15%,就没有利润了。这个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最重要的风险点。
海底捞的餐饮“帝国”
掌握整个产业链,一家公司上市,一家挂牌新三板
本次海底捞的上市主体只包含门店运营,而海底捞的运营机制和资本策略是将不同的职能部门成立第三方公司,包括底料供应商、供应链、人员培训和门店装修,从而掌握整个产业链,实现整合价值和规模效应。
很早之前,张勇便将海底捞成都分公司打包分拆,变身专门为海底捞提供底料的供应商颐海国际,并于2016年7月成功在港上市,成为“海底捞系”中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
“海底捞系”的优鼎优,2017年4月在新三板挂牌,其实控人是张勇弟弟张硕轶,海底捞及其关联公司是优鼎优的供应商。
除此之外,海底捞还先后分拆出了蜀海供应链公司、微海咨询等。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底捞已经发展成了集餐饮、火锅底料生产、供应链服务、外卖等于一体的餐饮“帝国”。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 王艳艳 于聪聪)
共2页 上一页 [1] [2]
海底捞上市背后的股权恩怨
海底捞将在下周申请在香港IPO 募资10亿美元
计划9月赴港IPO的海底捞面临三大挑战
海底捞上市定价区间90亿-120亿美元 潜在基石投资者名单曝光
海底捞将于一周后开始路演 初步定于9月10日赴港IPO
搜索更多: 海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