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餐饮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内参君也一样。但是,在梳理了十年来的餐饮百强企业资料后,我发现真实的餐饮江湖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
内参君梳理了2008-2017年中国餐饮百强资料,涵盖餐企的排名、旗下品牌、收入规模、门店数、总部所在地、所属行业、创始人等。
从行业规模来看,十年的时间,中国餐饮业的盘子大了不少:2008年,餐饮收入为1.5万亿,发展到201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9万亿,是十年前的2.6倍。
我们将根据十年来的餐饮百强数据,从品牌变迁、品类变化、区域分布等维度进行分析,一窥餐饮业十年来的变化。
品牌十年沉浮
每年洗牌三分之一3家餐企排名明显跃升
十年的时间变化太大,有强势品牌的陨落,也有新兴品牌的上榜。而能稳居百强榜的餐饮企业,多是在坚守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能顺应消费需求的变化进行自我革新。
每年洗牌三分之一
10年前上榜的餐企,10年后仅36家在榜
内参君发现,2008年上榜的餐饮企业,10年后仍然在榜的仅36家,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跌出百强。
跌出百强的餐企各有各的原因,有的是核心竞争力不强,有的是跟不上变化,品牌形象老旧、产品更新速度慢、主客户群体变老....
曾经的强势品牌跌出榜单,如俏江南、湘鄂情等;还有一些品牌经过多年的经营和沉淀,不断壮大,开始出现在百强榜上,如阿香米线、杨国福麻辣烫等。
内参君梳理发现,有21家餐饮企业做到了历经大浪淘沙,保持实力,连续10年稳居百强榜。
百胜中国十年来一直牢牢占据餐饮百强老大的位置,没有企业可以撼动。
△部分餐饮企业名称与品牌名有较大差异,为方便理解,括号内标出了该企业代表品牌
这些企业经受住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食安事件的影响、互联网浪潮和近两年的跨界潮,能够坚持到现在,无非做好了“不变”与“变”:不变的是坚持做好产品,维护其核心竞争力;变的是紧随时代变化,不停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创新。
3家餐企排名明显跃升:
海底捞、西贝与呷哺呷哺
在上榜百强的餐饮企业中,10年来排名上升明显的企业有3家,分别为海底捞、西贝与呷哺呷哺。
海底捞2008年排名第40位,2013年已经升至第3位,2015年之后排名虽然出现下滑,但仍维持在前五位。
西贝2011年进入百强榜时,排名第50位,随后几年一直保持上升态势,在2017年已经跃升至第14位。西贝把握购物中心崛起的时机实现了品牌升级,借力舌尖1和舌尖2的两次营销活动成功腾飞。
呷哺呷哺2009年进入百强榜时,排名第72位,也是一直稳中有涨,在2017年排名第16位。呷哺呷哺能敏锐捕捉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推出一人食火锅,而火锅与茶饮的结合也让其在火锅企业中独树一帜。
上榜百强多为多品牌发展
内参君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10年来上榜的百强企业,只有30%左右的餐企只拥有单一品牌(团餐除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拥有多个品牌。
当然,多品牌发展并不是企业一诞生就开始进行的,它们大多在主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实力和资源后,才开始进行多元化、多品牌发展,品牌布局多呈现金字塔状,高端、中端、低端全覆盖。
这些企业的多品牌发展策略一般有以下3种形式:
一品多牌:在同一品类下进行深耕细分,探索不同客群需求,打开另一个空间的市场。比如呷哺呷哺旗下的呷哺呷哺与湊湊、乡村基旗下的乡村基和大米先生。
多品多牌:多个品类布局下进行布局,突破品牌瓶颈,实现“变相扩张”,比如王品、九毛九、五斗米。
产业链延伸:利用主品牌往上延伸,给企业打造护城河。这个在火锅类企业中最常见。比如小尾羊,旗下小尾羊、蒙古大营、欢乐牧场、温都戈、好久不见等品牌多以旗下牧业养殖基地为依托,利用自有的加工、物流体系,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生态系统。
共2页 [1] [2] 下一页
加速转型升级 华润万家苏州地区首次尝试生鲜餐饮化
半月谈暗访走私冻肉:多数流向餐饮业 存食品安全隐患
高端餐饮失去魔力,金字招牌的全聚德也未能幸免
餐饮周报:星巴克阿里合作 瑞幸咖啡进军轻食市场
餐饮企业股权改革具体该如何操作?这份干货请收好
搜索更多: 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