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界质量到引爆点
沿着零售商集中开店的「统治优势现象」,我想你也会很容易发现临界质量模型对市场营销的重要意义。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著名的《引爆点》一书,无疑是对这一模型的进一步阐述。马尔科姆认为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存在一个「引爆点」(或临界点),只要你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
流行病爆发需要3个条件,人们传播传染物的行为、传染物本身、以及传染物发挥作用所需的环境。类似地,马尔科姆将产品引爆流行的方法归因为三种模式: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及环境威力法则。
社交媒体上信息的传播和电视、视频网站上信息传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1对1的用户相互推荐,而后者是1到N的单向信息传递。后者在结构上只要数量足够大,是天然具有大众传播属性的,但前者必须要达到临界点才能引爆大众传播。
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如果想达到临界点,对信息本身的要求,以及传播机制的设计都是非常苛刻的。虽然有《粘住》和《引爆点》等书试图总结引爆社交媒体传播的关键要素(第一本书侧重信息本身特点的总结,第二本书侧重传播机制的总结),但从来没有听过有谁按照书中的理论真正地实现了有计划的社交媒体引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临界质量」模型失效了,而是因为大众兴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想有计划地达到社交媒体的大众引爆是不现实的。一个可行的方向即是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着重于垂直人群或社群的传播。
垂直人群/社群往往有一致和兴趣偏好,更容易找到他们普遍感兴趣的信息
引爆垂直人群需要的「临界人数」远小于引爆一般意义上的大众人群
垂直人群的意见领袖(KOL)是非常明显且容易甄别的
垂直人群之间有非常高效的定向传播方法和路径(微信/QQ群、社区论坛、微博……)
基于我个人的经验,有计划地引爆垂直人群中的传播是非常可行的。此外,我们在传统营销中,经常提到一个说法「把营销做透」,其实质就是临界质量模型。这一模型是营销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思维模型,可惜的是有很多人常常忽视它。
从临界质量到阅读学习
「临界质量」或「统治优势现象」同样可以广泛应用于我们平时的阅读和学习中。比如一个很有趣的争论:一个人一年到底应该读多少本书?
最早有人宣称他可以一天读一本书,每天坚持。这引起了很多人的愧疚之情,同时也有很多人对这种做法提出反驳。他们认为读书的多少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对书内容的理解」。只要透彻消化了书的内容提高了自己的认知,哪怕几个月读一本,也是很好的习惯。
根据我个人长期读书和学习的经验,这两种观点都是一种没有理解「临界质量」模型的现象。我们常说阅读或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升级」,那么如何形成认知升级呢?
认知升级很多时候是一种「统治优势现象」,如果没有足够广泛的阅读和经验刺激,很难形成有效的统治优势。所以要想不断精进,不只要透彻的理解每一本书,还要在数量上达到「临界数量」。
基于此,阅读最好的方法不是计算自己读了多少本书,而是计算自己在多少个垂直领域或关键问题上达到了认知升级。所以我倾向于认为一年读10本不同领域书籍的做法是低效的,一个更高效的做法是在每个垂直领域精选3-4本书,保证自己可以在这些领域达到「临界质量」,实现认知上的升级。
我认为复杂问题寻找答案的能力可能是最有用的职业和商业技能。在过去寻找答案的经验中,我发现有两个思维模型非常重要,一个是之前文章提到的「贝叶斯模型」,它告诉我们找到答案的第一个前提是需要从小处着眼,不断的迭代更新自己的理解。而另一个思维模型就是「临界质量」,它告诉我们只有在一个领域有足够多的有意义的经验和思考后,答案才会显现。
最后,你看,从优衣库的开店策略,到核反应背后的原理和互联网公司的用户增长策略,再到新媒体营销的策略和寻找复杂问题答案的方法,一切都始于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型。
这是多么有趣的联系。
(来源:求智集 刘十九) 共2页 上一页 [1] [2] 优衣库7月日本同店销售微跌0.3% 优衣库在旧金山机场的自动贩卖机 和普通的有什么不一样? 日本迅销集团投资旗下优衣库艺术总监个人品牌 优衣库注资法国品牌Lemaire 无钢圈内衣受欢迎,优衣库都快成日本市场第一了 搜索更多: 优衣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