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便利店都钟情于无人货架的形态?
除了老生常谈的无人货架离消费者近、陪伴时间长、容易冲动消费、客群是最优质的白领群体等优点外,笔者认为有几点:
首先从流量入口角度来看,无人货架的发展势必会对便利店的流量产生一定影响,因为无人货架离消费者更近,相同产品、价格差异不大情况下,更近意味着更容易被选择。对于便利店而言,与其等待被收割流量,不如主动出击、自己去做便利店周边3公里以内的办公室无人货架。另外,猩便利、便利蜂都在力推自己的APP,无人货架是不错的获取新客的方式。
其次从便利店优势上,便利店和无人货架将互为补充。便利店可以充当仓店一体的角色,从而节约掉专门的仓储和物流成本,也无需专门的补货团队,店员在便利店非高峰期可以进行补货。无人货架则由于其排他性(即一个办公室常常只会拜访1~2个货架),因而品牌强化和导流作用不可小觑。另外,无人货架也能贡献一些成交量、作为便利店高峰时期分流工具(如接受早餐/午餐预定,提前送到货架热柜)、以及提供新品展示机会等。
第三,在数据积累和变现方面。这些数据包括企业人数、销售额、女性占比、加班频次、周六日是否上班、地区消费力、地区消费喜好,以及用户性别、电话、消费频次、喜好等。这一些在一般无人货架上都有所体现,收集的数据上可C2B反向指导供应链柔性化生产,下可切个人消费金融。具体到便利店,无人货架的数据和便利店的数据结合,可以开展更为精细化的运营,正如庄辰超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便利蜂想要打造千店千面。”为了获取更多会员用户数据,便利蜂甚至一度推出共享单车。此举进军无人货架,在数据方面的考量也颇为举足轻重。
因而,便利蜂的“便利店+无人货架”模式并非无来由的蹭热点,而是早有谋划。可以预期的是,诸如7-11、全家、罗森、邻家等便利店,或许还将有新的无人货架探索者产生。
分野渐成的无人货架:三种完全不同的模式
除了便利蜂,此前饿了么、京东到家、每日优鲜等巨头也不甘落后纷纷入局,再加上猩便利、果小美、七只考拉、魔盒等诸多明星创业者进入,无人货架 终于一步步走上风口之上。
有人算过一笔账,无人货架按照顶峰铺设100万个办公室货架计算,这个市场顶多不过500亿的市场。这与5万亿的电商市场(2016年数据)以及30万亿的零售大盘子相比,确实微不足道。不过从无人货架出发,向外延展至线上、便利店、门店等价值才是真正无人货架的核心价值所在。
按照这种思路,办公室无人货架看似是一个赛道,但其实早已开始分化为三种不同模型。目前来看,这三种模式主要是:
模式一:导流线上型,把无人货架当做一个线下的流量入口,通过线下导流到线上。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有:每日优鲜、果小美等。前聚划算总经理、果小美创始人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果小美是通过线上选品、支付,货架直接取货。如果线下用户足够多,那么线上支付成功页面的流量将会非常大,由此页面进行线上的转化成为可能。“如果能进入100万个办公室,每个办公室每天即使只有10个人扫码,也是千万的UV。这可能是一个大几千亿的赛道。”
模式二:货架便利店互动型,典型代表有:猩便利、便利蜂。便利店仓店一体,支撑仓储、门店、物流等多项功能,无人货架作为高峰时间分流工具,并起到延伸用户触点、强化品牌效应等作用。这一点在上述文字中已经说明,不再赘述。
模式三:平台型,即搭建无人货架作为一个平台,供货由商家供货,平台负责整体选品、补货、管理等,并从中抽取平台佣金。典型代表有:京东到家、饿了么。京东到家和饿了么都是起家于O2O,有着很强的平台思维,在商户方面资源更为丰富,做平台也顺理成章。无人货架由于离用户更近、更唾手可得,对于之前的到家服务必然会形成一定冲击,因而此次京东到家、饿了么入局更多的是被解读为防御性布局。但也不排除有做大的可能,毕竟线上流量金贵的今天,能找到优质的低价线下入口确实诱惑颇大。
最后的最后,引用庄辰超此前庄辰超接受采访时的话,“找到一个在中国还没有被人做成的,带有实验性质的事。”也许这也是无人货架的魅力所在。
(来源:新零售情报所 秋刀鱼) 共2页 上一页 [1] [2] 便利蜂入局办公室无人货架 便利蜂被曝裁员近10% 便利店风口已过还是运营之殇? 便利蜂裁员近十分之一?回应称占比仅为2-3% 便利蜂裁员50多人 开发团队几乎被“一锅端” 便利蜂玩概念?资本驱动下的便利店风口不值得ALL IN 搜索更多: 便利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