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市值1500亿港元的这家公司退市了。关于破产倒闭,创始人套现离场等传闻,其CEO发了一封信
百丽私有化引发广泛关注。8月15日,百丽集团CEO盛百椒致员工信称:公司面临危机,却又充满希望。这是百丽国际(1880.HK)退市后相关方的首次发声。让人疑惑的是,“鞋王”历经磨难后能再造传奇。
7月27日,百丽国际以531.35亿港元完成私有化交易,正式在香港联交所退市。百丽私有化后,高瓴资本持股56.81%,鼎晖投资持股12.06%,部分管理层持股31.13%。CEO盛百椒和创始人邓耀均未参与私有化,而是选择出售他们所持有的、占比25.74%的百丽股份。根据此次退市正常步骤估算,待私有化完成后,公司创始人和CEO二人将套现百亿。
“凡是有女人经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65岁的盛百椒为百丽打拼了26年。8月15日,在微信公众号“百丽达人”上,CEO盛百椒致全体员工信《立足长远,再造百丽》,同时关于百丽的一系列问题,也进行了梳理。
百丽私有化≠破产倒闭
百丽私有化后,一些媒体把该事件描述为百丽的破产倒闭,这完全是误解。据百丽国际2017年中报显示:2017年全年年净利241600.00万元,同比减少17.97%。净利润虽有所减少,但百丽的财务增长依然为正向。
据盛百椒介绍,百丽上市十年,累计纯利超过400亿港币,累计派发股息200亿港币。即便在经营困难的2015和2016年,每年平均纯利仍有将近40亿元人民币。其中鞋类业务纯利仍比目前中国正装鞋全部10家上市公司的利润总和都要高。“我们既没亏损,而且还拥有强大的现金流创造能力,足够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应该说,公司的财务状况仍然健康,市场地位和组织能力也还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
危机在哪里?
纵观百丽的发展史,其实也是快速开店的扩张史。
1991年,邓耀在深圳成立中外合资的深圳百丽鞋业有限公司。香港回归前,曾任职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轻纺开发公司的盛百椒,显然更熟悉内地的市场情况,他加入担任总经理让百丽如虎添翼,从此开启了两人的“老少配”打拼之路。
1994年,百丽以特许经营模式,开始铺开国内的零售专卖店网络,2万门店的根基,也是从那时打起。
1997年,百丽和16家个体分销商签订独家分销协议,此举为百丽赢得了长达7年的宝贵时间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多年来,盛百椒实行一个“50%的秘诀”,即针对计划、开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重点设计防错机制,每一款新品先投放50%到市场上,随后不断地根据市场反应,返回设计师处修改不滞销的款式,以不停补单、不断完善的模式来规避风险。
2005年9月,百丽引进摩根士丹利与鼎晖的投资,开始迅速扩张。
2007年5月,百丽国际正式在港交所上市,市值高达697亿港元。此后,得益于抢占商场渠道及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百丽进入发展的黄金期。据媒体报道,在百丽国际最辉煌的2013年,百丽市值一度超过1500亿港元,成为中国最大鞋履零售商,“鞋王”名号当之无愧。
公开资料显示,百丽国际鞋类业务的自有品牌主要包括Belle、Teenmix、Tata、Staccato、Senda、Basto、Joy&Peace、Millie‘s等。值得关注的是,除了自有品牌外,百丽还代理耐克、阿迪达斯等第三方运动品牌。
然而一切也在此时发生逆转。
在2012年的财报中,百丽销售增长和经营增长都处于历史低位,而此前百丽成立的电商平台都未成气候。2013年,百丽与鼎晖共同投资日本时尚集团巴洛克(Moussy和SLY都是其旗下品牌),以寻找新增长点。公司虽积极转型,但仍未能改变其颓势。
2015年,百丽国际净利润首次出现大幅下滑,也是在这一年,大陆地区,百丽国际鞋类零售网点减少了366家。2017年4月,百丽国际发布公告称将以6.30港元/股的报价私有化。彼时,百丽估值531亿港元,与市值巅峰时期的1500亿港元相比,缩水近2/3。
盛百椒将百丽的由盛转衰归咎于自己。在此前,盛百椒就曾表示:我们很依赖一定会下滑的百货公司,又无法为了长远发展而牺牲短期利益,缺乏相应的资源和决心。而在本次公开信中,盛百椒也明确指出了百丽“品牌建设滞后、产品同质化、对于消费者了解不足、自主营销能力缺、研发上新速度逐渐落后”等长期积压的弊病。盛百椒也不止一次说到:“百丽转型需要外部资源”。 共2页 [1] [2] 下一页 百丽CEO盛百椒致信员工:立足长远,再造百丽 百丽为什么要退市?它真的失败了吗? “鞋王”百丽退市,两万家店面“船大难掉头” 鞋王百丽黯然退市,输给电商?其实败在大而平庸 百丽宣布退市:受电商冲击 曾不到两天就开一家店 搜索更多: 百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