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百货的优、劣势并存
一位“老财贸”告诉记者,从本世纪初开始,沪上的百货业开始探索从单店经营向连锁经营的转变。连锁百货是百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流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做大与做强互为表里,世界上的大型商业集团,无不在使用“连锁”这一利器实现扩张。
大到统一商号、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楼面布局,小到统一营业员制服,统一马夹袋……东方商厦形成连锁体系以后,诸多“统一”,也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东方商厦进入市郊、外地的新市场之后,“东方商厦”响当当的品牌知名度,缩短了与消费者之间的磨合期。因此,当它进入青浦、嘉定、奉贤、金山等市郊时,很快占领了市场。当地消费者来到新店之后,看到的是熟悉的“东方商厦”logo,提的是熟悉的“东方商厦”红色纸质购物袋,他们兴奋地说道:“上海的大店开到了家门口。”当地的商业同行都知道,尤其是春节期间,在这些地处市郊的东方商厦里,黄金珠宝、名酒名烟等商品卖得特别好,因为“东方商厦”就是货真价实的代名词。
然而,市场在变化。进入本世纪第二个10年,零售市场正在进入“线上+线下”“商品+服务”以及“消费+体验”的新时代。以销售商品为主,功能单一的百货业态开始逐步显示它的弊端,相反,满足消费者“方便”需求的“一小”——便利业态和满足消费者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一站式消费需求的“一大”——购物中心却逆势上扬。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今年5月发布的“2016年中国连锁百强榜”,2016年,连锁百强企业各业态销售增幅差异明显,便利店增幅最高,达到16.7%,专业店和专卖店为6.5%,购物中心为1.6%,超市和大型超市为1.5%,百货店为-2.5%,与其它业态销售增幅差异明显。究其原因,除了电商对店商的整体冲击之外,连锁百货“千店一面”、品牌雷同,特别是如今在80后、90后成为主流,他们普遍追求“首入店”“首入品牌”“独一份”等消费理念的今天,更显其软肋。国际上知名的连锁百货企业西尔斯、梅西、玛莎等曾经以大规模扩张、大举开店见长,如今却纷纷关店,也是这个道理。
于是,自去年开始,尤其那些以单店形式存在的百货商厦,开始进入关店节奏。特别是在商战激烈的一线商圈,就先后有太平洋百货撤出淮海中路、大西洋百货撤出五角场商圈、巴黎春天撤出中山公园商圈等,取而代之的则是周边iapm、K11、合生汇、长宁来福士等购物中心的崛起。从这一点上看,百联股份加快转型步伐,斥巨资把第一百货商店和东方商厦南东店通过空中连廊进行“合体”,兴建定位于购物中心业态的“第一百货商业中心”,也是形势倒逼使然。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吴卫群)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上海南京路商圈整体转型 东方商厦8月闭店 东方商厦南京东路店8月闭店 将与第一百货合并 上海市百一店东方商厦确定合并 建全新“一百商业中心” 上海第一百货首次曝光与东方商厦调改规划方案 上海第一八佰伴重装开业 东方商厦明起试运行 搜索更多: 东方商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