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早前的停牌和各方猜测之后,如今的"一代鞋王"终于要走上私有化之路了。
近日,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丽国际")发布公告表示,由高瓴资本集团、鼎晖投资以及百丽国际执行董事组成的财团,向百丽国际提出私有化要约,总收购价531亿港元。
而就在正式私有化之前,百丽国际发布了其在公开市场的最后一份年报,截至2017年2月28日,百丽集团营收为417.07亿人民币,同比上涨2.2%;净利润为24.03亿元,同比下降18.1%。
百丽国际近七年来的业绩变化
这份财报显示,百丽国际的鞋类业务表现持续疲软,收入、毛利以及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明显。
从宏观角度看,在电商冲击以及产品创新缺失等诸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国内鞋业尤其是国产女鞋销售遭遇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就自身而言,百丽国际低价私有化的背后,折射出来的则是一系列供应链短板。
多品牌战略导致库存量高企
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这既是百丽国际当年的豪言壮语,也是疯狂扩张的写照。
2010-2012年期间,百丽国际全年零售 店铺分别同比增长了2355、2983和2614家。截至2016年11月30日,百丽国际在国内共设有20630家零售店铺,其中13145家为鞋类门店。
在疯狂跑马开店的同时,百丽国际的品牌也在迅速扩张,不仅拥有同名旗舰品牌百丽(Belle),还有STACCATO、JOY&PEACE、Millie's、Jipi Japa、美丽宝、Tata、天美意、森达、百思图、SKAP、15MINS、map by Belle、FATO等14个自营鞋类品牌,并且代理了Bata、Clarks、Hush Puppies、Mephisto及Caterpillar等鞋类国际品牌;另外还代理了耐克、阿迪达斯、彪马、匡威、美津浓、摩西、SLY等国际运动服饰品牌在华业务。
可以说,多品牌优势为差异化市场进入提供了品牌保证,一方面成就百丽国际鞋王的江湖地位,但另一方面也埋下了隐患。
实际上,百丽国际的成功更得意于渠道的红利,其本身也更像是渠道品牌而非消费者品牌。
当初,百丽国际踏准了消费升级初期的节拍,那时候国内消费者购买力迅速提升,同时对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尚不是十分敏感,其遍布全国的渠道优势成就了百丽品牌和鞋王地位。
然而,这也造成了百丽国际对渠道品牌和消费者品牌的混淆,使其对消费者品牌过度自信。
但是,这种多品牌背景下的产品定位并不十分清晰;同时,这种多品牌战略也导致其库存量高企,并带来了设计创新成本的成倍增加,以至于最后百丽国际的"产品款式更新慢"成了市场的共识,这势必会造成消费者不断流失。
此外,百丽国际对其多品牌战略过度自信,意图通过多品牌战略占领所有市场,但产品又过于大众化,最终的结果反而成了高端客户看不上,低端客户买不起,更别说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了。
共2 页 [1] [2]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百丽发终极财报颓势难掩 传统女鞋业巨鳄时代一去不复返
百丽寻求私有化能否东山再起?
十年又回到原点 鞋王百丽被那些“黑天鹅”击垮
百丽公布退市前最后一份年报 CEO揽责过追求短期利润
一代“鞋王”百丽拟私有化退市 业绩低迷创九年新低
搜索更多: 百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