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转型困境缩影
近年来,百货业关店消息不断,5月中旬,华堂商场关停华堂商场北京丰台北路店,在北京仅留独苗华堂商场亚运村店,更早一些,玛莎百货宣布全面退出中国市场。外资百货撤退消息不断当中,本土百货也在调整,京籍老牌百货也加入到关店队列当中,翠微百货清河路店和西单商场十里堡店均于2016年关停。
业内人士看来,此次百盛长楹天街店的撤店不仅仅是百货业不景气,更是百货业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转型方向、遭遇转型困境的又一最新案例。
早在2014年,百盛集团未来新开门店将以“店中店”和购物中心为主,不再开设单体百货。2015年8月,百盛宣布与韩国衣恋集团合作组建合资公司联手推出中国市场首家城市生活广场。2016年6月,百盛在青岛开出购物中心金狮广场。百盛的转型之路虽晚却也在逐渐落地。
2015年开业的百盛长楹天街店也带有深深的转型方向印迹。与百盛早期开业的百货店的相比,百盛长楹天街店首先是作为常营天街的主力店之一存在,其次,尽管体量仍是百货店常见的体量,但在整体布局上,鞋帽服饰业态、餐饮业态以及儿童游乐等业态组合已经开始开始有微购物中心的雏形。然而,百盛长楹天街店苦撑两年,最终以闭店告终。
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主任郭增利指出,百货店目前面临两难的选择,转型购物中心未必能够杀出一条血路,不转型则面临着上游供应商发展渠道的变化带来的供应商资源越来越少的现状。郭增利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事实上,在国内市场上百货店与购物中心竞争角力当中,最先出现变化的是上游供应商的发展渠道,百货店是统一管理统一经营,购物中心是统一管理分散经营,这使得一些竞争力相对较强的供应商品牌方更倾向于选择购物中心。在上游供应商发展渠道的变化之下,百货业如果不转型就意味着上游优势资源的减少,因此百货店转型购物中心事实上是一种迎合上游资源的被动选择。而就国内市场来看,这种转型面临着一定的障碍。首先购物中心的初设逻辑从物业本身到经营模式就与百货店不同,所以百货店简单地尝试丰富业态,即便是有了购物中心影子,实际上跟真正的购物中心竞争还是相对弱势。此外,就国内竞争态势而言,购物中心竞争力也越来越强。
而从店中店的角度来看,郭增利认为,百货店作为店中店本身就与所在购物中心产生一定竞争,在一定范围内,竞争力相对较强的供应商更愿意选择购物中心,相应的,百货店的品牌吸纳能力下滑,整体的品牌组合竞争力也就相对较弱。
全国工商联商业地产研究会会长王永平也表示,百货店试水购物中心店中店失败的,这并非首例,此前永旺与朝阳大悦城也曾有过相似的故事。对于百货店而言,买手制也是近年来转型的一个方向,但受限于买手团队的建设和买手制对应的库存风险,所以步伐一直相对较谨慎成果也比较有限。而在购物中心化上,物业条件限制了业态的品类和体量。且二房东的角色相比于大多数是自持物业的购物中心,对于供应商或者最终的商品而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对于统一定价的品牌而言,这部分成本落在品牌方,而对于一些非统一定价或者单体品牌来说,成本往往反映在商品上,最终就由消费者承担,这也影响消费体验。
(来源:北京商报 记者:吴文治 郭白玉) 共2页 上一页 [1] [2] 潮牌BOY LONDON入驻上海百盛优客 百盛合肥瑶海店今日闭店 元一商圈未来何去何从 大悦城、太古地产、百盛、华润置地Q1表现向好 百盛第一季度扭亏转盈 实体零售转型之路仍艰 百盛三年首次扭亏 转型期内到底做了什么? 搜索更多: 百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