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吞下“大象”三年,且在去年随着国内猪价上涨才凸显并购效果,如今又斥资10亿元收购另一家海外公司,这对双汇发展母公司万州国际的消化能力是一大考验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000895.SZ,下称“双汇发展”)。作为国内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生鲜制品(鲜肉)、高温肉(保质期较长的火腿肠等)、低温肉(即食火腿、培根等)业务。早在2013年,双汇发展上演了一场“蛇吞象”的跨国并购,花71亿美元收购了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这场国内最大的跨国并购在公司日后的经营中起到多大作用?
不久前,公司又发布公告称,史密斯菲尔德又欲以1.45亿美元(按当日汇率计算约等于人民币10亿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综合猪肉产品生产加工商Clougherty,交易预期于2016年末之前完成。公司本次收购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之前的大型并购已被公司完全“消化”了么?近日,《投资者报》记者与公司相关负责人联系并询问以上问题,但并未得到合理解释。
进口肉自用比例小
毛利率压力仍很大
2013年,顶着巨大的内外部压力,公司控股股东万州国际董事局主席万隆力主上演了一场“蛇吞象”的并购大戏,将美国最大的屠宰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纳入麾下。但此后,这一并购并没有为双汇发展带来多大优势,当时国内的猪价也在下跌,这让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后的整合效应无法发挥。因为对于双汇来说,鲜肉销售收入占总收入60%,也就是说鲜肉价格下跌对双汇整体上不利。只有中国鲜肉价格上涨,而进口鲜肉价格下跌时,在海外有公司的双汇才具有独特优势。
知情人士称“在2014年,依靠控股股东,双汇发展从美国进口猪肉仅7万吨左右。此时中国猪价比美国猪价便宜,进口肉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推进较慢。”
这种局面在2015年二季度以后开始改变。当时中国猪肉价格经过长期低迷后开始上涨,但美国本地猪价却开始下跌。双汇发展趁机加大了美国进口肉的采购,当年,公司进口肉翻倍,达到16万吨左右,共计17亿元。
这个数字随着国内猪价大涨也不断扩大,今年前三季度,进口肉金额已达到31亿元,公司预计2016年整年将进口30万吨猪肉。
据业内人士称,“今年4月前后,美国的生猪价格为每公斤8元,但在中国高达18元左右,美国猪肉到岸后加上成本费用,每吨达到2.2万元左右,但在国内的价格达到2.7万元。”
如此看来,从美国大举进口是笔很划算的生意。不过,奇怪的是关于这些进口肉的用途,据知情人士称,仅20%用于自己肉制品的原材料,80%用于外销或以生鲜冻品的方式售卖。但是,生鲜冻品毛利率在这几类业务中,毛利率最低,据半年报数据显示,生鲜冻品毛利率仅有4.8%,高温肉制品和低温肉制品毛利率都在30%左右。所以,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18.22%,同比下滑了3%。如此看来,低成本的进口肉并没有缓解多少毛利率下滑的压力。
此外,在大举进口的同时,进口肉的质量也拉响了警报。近日,质检总局发布了进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黑榜,双汇、双汇的子公司史密斯菲尔德、大股东罗特克斯均赫然在列。近一年来,双汇申报进口的多批次来自美国的史密斯菲尔德出品的带骨猪肉、猪蹄、猪胸软骨等冻品因货证不符、标签不合格等原因被予以销毁或退货处理,总计数量还不小。 共2页 [1] [2] 下一页 双汇陷毛利率不断下滑困扰 巨额并购整合效应无法发挥 万老板11亿港元再购美国肉企 双汇进口猪肉创历史新高 三季报低于市场预期 双汇发展被砸出13个月来最大跌幅 双汇京东战略签约 共同推动冷鲜肉电商发展 双汇受猪价影响利润微薄 从费用里抠出1亿利润 搜索更多: 双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