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企动态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商企动态 >> 商家动态 >> 正文
餐饮“奇葩”沙县小吃:六万从业者 每年70亿营收

餐饮“奇葩”沙县小吃:六万从业者 每年70亿营收

  2015年11月11日,广州,一家位于珠江新城CBD的沙县小吃迎来午饭高峰。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两万家店铺、六万从业者、每年70亿营收。沙县小吃的崛起,既有赖于普通沙县人的企业家精神,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倾力扶持。这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小吃店发展模式。

  23年前,因为“标会”倒了,沙县人邓世奇背上了十多万的债务。1992年2月的一天夜里,他和老婆两人背着做小吃的家伙,坐了9个多小时火车从沙县逃到了厦门。他们成了第一批出来做小吃的人,这批人基本上都是“逃债”出来的。

  这些逃债者为生计所迫,在异乡街头开起了沙县小吃店。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沙县人把这种小吃店扩张至各地。沙县小吃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沙县小吃全国店铺超过2万家,6万多从业者,年营业额近70亿元人民币。其店铺规模是肯德基的五倍。在中国,这是餐饮界的一朵“奇葩”。

  沙县人外出做小吃之后,沙县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今,动车通到了沙县,飞机场也将要建成,县城的物价赶上了省城,房子最高盖到了30层,做小吃的人买下了县城70%的房子。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2014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近13000元,高于全国1万元的水平。

  和兰州拉面一样,沙县小吃的崛起,既有赖于普通沙县人的企业家精神,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倾力扶持。这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小吃店发展模式。

  “逃”出来的小吃

  “若不是当年倒会,也不会有沙县小吃。”

  沙县县城离省会福州两百多公里,这里四周多山,此外就是一个个的塔吊。绕城一圈,大部分房地产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最近的全国经济下滑同样影响了这个小县城。随便一打听,当地人都知道哪个老板欠了十多亿跑路了,光头小吃配料公司的老总张昌潮近期也不断地处理这些“麻烦”。他开车指着一个个未建成的高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个楼我借给他5000万,那个是3000多万,那个是1500多万,现在都收不回来了。”

  最近两年,因为经济不景气,再加上很多人因“标会”倒了,一批批的人又不得不出去做小吃。而在二十多年前,最早出去做小吃的人,也同样因为“倒会”。

  1990年,沙县开始搞旧城改造,许多人加入“标会”(指当地流行的一种民间融资,一个人叫标融资,几个或十几个人参与借钱)融资,或盖房子、做生意,或赌博。邓世奇还记得,原来一个月才标一次的会,后来发展成了“天天标”。直到1991年,八大“会头”纷纷出逃。就像近两年的民间融资一样,资金链断裂,“标会”崩溃。

  当年夏茂镇和县城里“标会”最严重,所以最初也是这批人外出躲债,在路边支起摊,开始卖起了沙县小吃。后来,沙县农村68%的人口都外出做小吃了。

  那时,深圳等南方诸多城市开始出现一批批的打工者、创业者,这些突然涌现的对廉价快餐的底层需求,推动着沙县小吃渐渐发展起来。

  “早些年,出去的夫妻俩都背着七八个大包小包,跟搬家似的,回来的时候那些人穿得很时髦,女人的发型都变了。”从1990年就在沙县火车站旁边开小便利店的张昌潮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最初逃出去的人,大多数去了福州、厦门。”邓世奇说。在厦门,他打上“沙县原家小吃”招牌,开始做一块钱一碗的扁肉、拌面,“一天能卖四五百碗,第一天就有三百多的营业额”。而此时,厦门的工资水平一个月才几百块。

  没有人想到,外出卖沙县小吃的人反而成了当地最先有钱的一批人。

  直到1995年,邓世奇还清了所有的债,又给自家盖起了房子。像他这样出去的第一批人,除了还债,就是盖房子、买房子。“刚开始是回农村盖房子,2000年左右,回来的人就开始到城关来买房。”张昌潮说。

  “若不是当年倒会,也不会有沙县小吃。”在沙县,一些老人这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沙县有二十多万人口,多低丘高山,在当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在看到回来的人或盖了房或买了房,越来越多务农的、下岗的人,也都逐渐投亲靠友地走出去了。

  2000年,常在火车站门口卖东西的张昌潮也抑制不住,加入小吃大军。但在外做了三个月后,他发现在外面做小吃,配料经常不够用。于是,他关了店铺,回沙县开始专门做小吃配料。

  在小吃走出去的同时,小吃配料也逐步走了出去。如今,当地大大小小的配料公司也有几十家,如今有沙县小吃的地方,就有小吃配料。

  抱团发展,产业分工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概有一半沙县小吃的经营者是外地人。

  走出去做小吃的沙县人,无形中有一种“纪律”贯穿在每个人身上。

  1997年,本来在自来水厂上班的罗光华下岗了,他决定投奔在福州的亲戚,出去做小吃。罗光华是夏茂镇人。夏茂镇是沙县最大的一个镇,以客家人居多。“沙县小吃最初是夏茂人出来做的。”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他的第一站是福州。每到一个城市,他喜欢在人流量大的商业区找店铺。“当经营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和老乡合作,再开新店,一旦觉得经营不下去,就去开发新的市场。”他说。

  这些年,他辗转广州、厦门、杭州、上海等地,在2009年到了北京。至今,他在北京开了两家店。“一般来说,离开的时候,会把店铺转给老乡、亲戚朋友之类,很少转给外人。”

  “大部分在外经营沙县小吃的人喜欢抱团发展。”张昌潮说。这与闽商“合群团结”的特点一致。“一般十几个或几十人一伙,肯定有个头,如果谁有困难,大家就聚在一起,帮大家处理一些事情。”他说。

  张忻所在的团队,如今在佛山已经开了二十多家沙县小吃。这个团队七八个人,“家族式的”。“2005年开始在东莞,2008年来到佛山,大家先找店铺,开起来之后,就叫自己家里的亲戚朋友过来。”该团队的江涛说。

  江涛的哥哥嫂子是这个团队的“头”,他们主攻乡下市场,在佛山的工厂旁开店。江涛哥嫂拒绝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他们说自己规模还很小,他们参考的对象是在福州已经开了150多家沙县小吃的淳百味餐饮公司。

  江涛哥哥他们也是做连锁的模式,为了更好地传播,他把自己微信名写上“福禄寿沙县小吃连锁”,其头像也用了沙县小吃的统一商标,个性签名显示出其目标,“把福禄寿沙县小吃做大做强”。

  像江涛这样的团队遍布在全国各地。

  “沙县有一拨专门开发市场的人,得有几千人。他们自己不经营,专门把店开好再转让出去,也有一部分人采用合作模式,自己经营的同时,与人合营。”张昌潮说,“我有个客户,他是专门找店、开店,然后盘给别人,他在东莞开发市场,两年开了两百多家小吃店。”

  吴水波是这批人中的一个。2006年,结婚不久的他辞去在糖果厂一月800元的工作,去福州开了第一家小吃店,后来陆陆续续在福州开了三四家。从2010年开始,他就曾去辽宁找店铺,2013年在山东菏泽开了沙县小吃,不久又去了河南郑州开了一家店。

  这些人基本上以亲朋好友关系维系,一个人出去之后,往往带出去一批人。但他们却也有无形的“纪律”让沙县小吃走得更远。

  “近几年,向我学做沙县小吃的人越来越多,只要是外地人,都不教。”在北京开店多年的罗光华说。而这样的情况也常发生在江涛、吴水波等外地业主身上。“教会了别人相当于多一个竞争对手,如果是沙县本地人,你不教别人也会教,所以沙县人就教。”

  除此之外,配料也是沙县小吃重要的组成部分。“配料一般不外传,如果是外地人去拿配料,他们不会卖给你。”吴水波说。

  做小吃配料十多年,张昌潮的光头小吃配料开到了全国,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也都是卖给沙县本地人,供应给全国的沙县小吃店,但很少会卖给外地人。”

  虽然设置了种种壁垒,但沙县人也没能严防住这道门槛,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通过各种途径加入到沙县小吃队伍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概有一半沙县小吃的经营者是外地人。

  如今,沙县当地民间的小吃培训机构有很多,沙县小吃办第一任主任乐相森于2011年开办培训学校。该校一位销售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来学,现在每天都有培训。”当地其他几个学校亦是如此。

  虽然沙县本地官方组织的沙县小吃培训只针对沙县本地人,但政府在外的联络处却早已经打破限制。

  沙县小吃在广州联络处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联络处是属于沙县政府的,负责打假、培训、装修、办营业证等,也培训外地人,只要你不去挤别人的店铺就没事。现在有很多外地人学,我们直接带你去档口学,手把手教你。”

2页 [1] [2] 下一页 

沙县小吃为什么一直上不了市

餐饮游击队:规模十倍于麦当劳的沙县小吃的秘密

沙县小吃都想上市?盘点那些奇葩的上市公司

沙县小吃背后推手:县委鼓励200名干部下海

沙县小吃已组建集团公司 正大集团已战略入伙

搜索更多: 沙县小吃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