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新国货的口号甚至还赶走了一些消费者。“原来美邦是国货。”对于许多美邦的顾客来说,过去其实是将其作为洋品牌进行消费的。
到了2014年,深深陷入渠道和库存的诸多矛盾中的周成建也不得不承认:在“渠道为王”的年代,服装企业会通过花钱砸渠道,四处开门店;如今是“用户为王”的年代,就变成了花钱“砸”用户,好比打车软件烧钱。
一个数据可以作证这种思维的转变,2014年美邦关店近800家,是之前一年的4倍,因此,美邦全盛时期近5000家的店铺,一下子就下降至4000多家。
因为周成建想通了症结所在,关店就成了大势所趋。而关店的同时,美邦开始再一次开始艰难的试水。
这次的模式选择是O2O。
体验店为什么没人来体验?
美邦是真的没钱了。庞大的库存分走了大量的净资产,但要想O2O,就必须要有钱。
2014年8月美邦服饰发布公告称,将以原始投资额6600万元转让其持有的长安基金33%的股权。业内有说法称,主营业务持续下滑的美邦目前正在积极推动互联网化创新转型;而这种转型,需要资金做后盾,哪怕只有区区6600万元。
6千万这个数字,很能说明美邦彼时的窘境。
2013年美邦服饰关闭一些加盟店,增开了1000多家直营店。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Zara化来破解过去加盟店、直营店之间的博弈;但另一方面,则是为O2O体验店计划布局。
美邦的招数是将城市特色与店铺升级改造结合在一起,在全国陆续推出多家体验店,店面设计均植入当地文化元素。以杭州为例,杭州旗舰店作为首个被改造的O2O旗舰店,被改成“中央车站风格”,大厅被改造成候车厅,试衣间设计成列车车厢,打造情景式购物体验。店内除了提供多种O2O功能服务外,还都设置了休闲区,提供咖啡小食。新开业的重庆新华国际店更是将新锐艺术工场搬进了店铺里。
这幅理想蓝图看上去很美,但在实践中,却真的成了理想。位于重庆解放碑、2013年3月就开业的美特斯邦威O2O体验店店长黄曦就在2015年对媒体表示:“像O2O体验店这种直营店一般不挣钱,都是为了做招牌。”
甚至为了让体验更加亲民,今年5月,武汉的美邦店们都增设了嘟嘟美甲体验区,将O2O平台嘟嘟的美甲服务搬到实体店来,把客人留住。
在部分媒体的观感中,2年多过去了,无论是成都、杭州,还是升级后重新推出的重庆体验店都是看客寥寥,期望与真实效果大相径庭。
为何会如此?或许道理并没有想象的复杂。即大型百货商场的多元化体验服务是基于场地容积的庞大以及容纳的各类商家服务本身多元,而将体验变成一种更加贴心的导购策略。至少留客的第一要素,即让客人有地方闲逛,进而在闲逛中“冲动型消费”可以达成。
而一眼就能看完的体验门店,多元化体验再多,闲逛的现实空间依然狭窄,终究是一个服装店,这样一个体验场景的想象空间依然有限。
加一些互联网体验的外挂,并不能就称之为O2O,就如叫外卖通过从打电话升级为微信发信息,甚至登陆到外卖平台上,也同样算不上O2O。充其量只是一个有WIFI服务的店子而已,只是当下又有哪个店子没有免费WIFI供顾客享用呢!
门店里的商品并没有发生改变。客人从网上来和从路边来,面对的店子其实还是那个。
美邦其实在体验店这个O2O试水中,彻底暴露出了它的问题所在,即它还停留在“我认为用户需要什么”上,而非Zara和一众服饰电商正在践行的“用户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上。
刷“存在感”依然不够个性化
但美邦却在之后的实践中,依然我行我素,大造面子工程。
连续2年冠名在90后中火爆异常火爆的综艺视频节目“奇葩说”,今年夏季,邀请90后的偶像李易峰成为代言人,目的都是为了和90后拉近距离。
但仅仅依靠于此,并不足以把美邦拉回到90后的消费账单之中。
打出“有范”这个牌,其实体现了美邦在内部革新中的思维转变。有范的设计思路之一是,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成为”有范”上的经营者,你的穿搭建议如果被人买单,便将获得相应的收入分成。这很明显是借鉴了过去的美丽说和蘑菇街模式,并加入了一点类似“微商”的推广形式。有范试图解决的主要痛点是,消费者对于穿衣配搭有疑惑却无法得到有效建议。
然而,这依然没有真正实现类似Zara那样发现潮流风向的定制感。美邦和核心消费人群90后之间的代沟还在不断的拉大。
美邦依然在努力,只是努力需要更多的钱。7月1日,美邦对公司的10.87亿股进行了非公开发行,预计定增90亿以全力助推O2O之路。而在这90亿的用途规划中,25亿元将用于“智造”产业供应链平台的构建,60亿元用于O2O全渠道平台建设,5亿元用于建设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中心。
其中的关键其实是智造,但美邦对此语焉不详,似乎将会是通过大数据来衡量O2O全渠道平台反馈回来的用户数据,更高速的了解时尚风向,并快速推进产品更新,实现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思维模式——快速迭代。
其实这就是Zara快时尚模式的互联网表达,可智造该如何进行呢?
美邦一连串“华而不实”的O2O秀中,似乎有埋藏伏笔的意味,即利用体验店、App等所形成的大数据来发现消费者的需求。这颇为类似Zara过去在直营店里做得那一套信息采集:“ZARA的每一位门店经理都拥有一部特别定制的PDA,通过这台联网的PDA他们可以直接向总部下订单”。只是通过大数据,而非人工,会更加准确的判断潮流风向和需求。
然后通过“智造”,快速实现消费者的定制化需求,从而摆脱在美邦过去阶段中只能选择量产来满足基本需求的粗放式供应瓶颈,过去让讲求定制的“裁缝店”在互联网上复活,最终类似Zara一样,实现限量供应和低库存。
如果成功,美邦的现有线下直营店将彻底取代加盟店,变成“试衣间”和“物流中心”,当然也承担一定的数据收集功能。而真如此,自诩为“互联网裁缝”的周成建想做到的中国版Zara或将真正得到复活。至于设计师的力量,是可以买来的,这并不难。
只是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判断纷繁复杂的大数据,如何从“我认为用户需要什么”思维转变到“用户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上来,这些要做到,实在太难……(来源:钛媒体)
共2页 上一页 [1] [2]
互联网化也难打开美特斯邦威的库存死结?
美特斯邦威业绩下滑 转型道路越转越窄?
美特斯邦威陷入亏损:多品牌策略拖累其业绩
美特斯邦威王泉庚:我的CIO十年
美特斯邦威布局O2O,复制优衣库模式?
搜索更多: 美特斯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