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麦肯锡公司统计,全球61%的并购是以失败告终的,其中70%是由于“婚后不幸福”导致的,并将此称为“并购魔咒”。而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融创中国收购雨润集团从开始之初就被业内打下了“不幸福”的标签,瑞信甚至因此下调了融创中国的评级。或许是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在第一次收购公告发布的10天后,融创中国收购雨润集团的主导权交给了孙宏斌的个人公司——融创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并购由明转暗,孙宏斌打的什么算盘”成为了业内的新关注点。
由明转暗
一场不被看好的并购案在10天后如外界预期得一样被叫停,不过孙宏斌并没有放弃雨润这块肥肉,收购由明转暗由孙宏斌的个人公司来完成。
9月18日,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公告宣布了与雨润集团战略合作的最新发展。公告披露,冗长且费时的审批程序,及为满足潜在交易审批程序所需准备的复杂文件,而这些文件将花费融创中国大量的时间。为此,融创中国完成潜在交易所需的时间过长,不能在雨润集团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已决定不继续进行潜在交易,而改由融创中国的控股股东孙宏斌的个人公司——融创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洽谈战略合作的可能性及其他相关事宜。
“在并购过程中,由于被并购方的原高管面临着既得利益的丧失,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向外界传递一些负面信息,阻扰并购的继续;同时由于两家均为上市公司受关注度高,进展需随时披露,必要时还需要召开董事会、股东大会以及股东特别大会,牵扯颇多时间成本;此前的并购过程中媒体对于融创的过度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并购本身产生了影响。因此转为由个人公司收购这种由明转暗的方式成功率会更高。”万房地产首席投资官傅硕表示。
而且换成个人公司,不用披露细节减少外界干扰,孙宏斌显然吸取了此前对绿城和佳兆业并购失败的教训。
基因不符
业内普遍认为,融创中国与雨润集团的基因不符可能才是变换收购主体的主要原因。
在融创刚刚公布收购雨润集团的第二天,国际评级机构瑞信就发布报告指出,由于上述潜在交易令不明朗性增加,将融创中国(01918.HK)评级由“跑赢大市”降至“中性”,目标价由6.3元降至4.6元。瑞信认为,此举背离了融创以往专注投资一二线城市高素质房地产项目的做法。若落实,此次交易及未来收购交易对融创财务及管理资源的影响将变得更难估计。
“此前融创中国区域聚焦高端精品的战略已然非常明确,而润雨集团与融创中国的基因并不符合。”上海同策咨询机构研究总监张宏伟说。
记者了解到,雨润集团整体共计有7个板块,其中5个为核心板块,包括房地产开发、商业持有和运营、农产品物流、利安人寿保险、食品;其余2个板块为建筑和旅游。旗下的中央商场和农产品物流都为房地产相关业务,因此雨润集团的核心还是房地产板块(占比达70%)。其中,住宅开发领域在江苏、浙江和山东拥有34个项目。
“因此在业务层面上融创和雨润很难形成互动,板块之间也难形成补充。”张宏伟表示。
背后玄机
既然内在的基因不符,孙宏斌为何对雨润还是如此难以割舍,换成个人公司又是意欲何为?
北京商报记者在融创中国的网站上看到,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于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专业从事住宅及商业地产综合开发的企业。但是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融创中国的商业地产板块业内并不熟知,在它2014年的年报中记者发现,其收入构成中物业销售占98.55%、物业管理服务收入及其他占1.41%、投资物业租金收入0.04%。可见融创中国的商业地产一直是短板。
而雨润集团在商业地产领域拥有的中央商场为A股上市公司,运营11家商场和连锁百货店,布局南京和江苏核心三四线城市,由收并购国有老百货店而来,占据城市核心位置,持有成本比较低。
这种局面就导致了目前融创中国的发展战略已然成熟明确,与雨润的并购不能形成合力,但是在孙宏斌的体系中又缺乏商业地产板块,改由自己的私人公司打造一个商业地产上市平台不失为一种选择。
不过傅硕认为,目前融创中国还没有适合的资产去补充商业地产上市平台,收购雨润刚好弥补这块短板。(北京商报记者 赖大臣/文 CFP/图)
融创与雨润合作生变 孙宏斌转以个人名义接盘 融创突然决定中止收购雨润 融创出手雨润地产 并购能否成功仍遭外界质疑 祝义材出售股权纾困 融创中国全方位介入雨润集团 融创中国与雨润集团订立战略合作协议并复牌 搜索更多: 孙宏斌 融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