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价背后的逻辑
对于记者提出为什么要调价的问题,山本直幸如是回答,“我们希望店里的商品价格定价合适,足以让喜欢的它顾客在出手(购买)时毫不犹豫。”他以MUJI的护肤品为例,我们的化妆品基本上都是日本进口的,通过特惠条例,关税减免制度的申请,我们尽可能的将因为进口部分的费用降低,从而将中国的定价调整到顾客更易接受的水平。
在上海正见品牌管理有限公司CEO崔洪波看来,MUJI的此次降价有两方面因素。“首先,MUJI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让它具备降价的可能。”据了解,MUJI在中国并没有自己的加工厂,产品均为OEM代工,“随着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迅速拓展,生产需求也随着销售量加大,成本就可以降下来了。”
MUJI在中国生产时的成本降低这一点也得到了山本直幸的确认,“中国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一次的订购量增多,订购成本单价自然就降下来了。”
《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在MUJI尚未完全扩张时,中国门店不仅数量少,销售额也很低,根本无法达到代工厂的最低订货量。同时,由于出关商品均被附上日语吊牌,再度进关后的售卖产品还需要另加中文吊牌,仅此一项,成本不菲。
但随着中国门店和销售额的增加,这一局面开始发展变化。2010年起,MUJI开始在中国实现大规模“内贩”,到2012年,服装已全部实现“内贩”,生活杂货用品的“内贩”率亦达30%。如此一来,物流和吊牌成本成倍下降。
此外,MUJI还通过减少不良率的方式降低代工成本。此前,由于品牌方对于产品要求较高,所以代工厂次品率居高不下。对此这些代工厂往往会事前要求增加超过10%的代工费用。针对这一难题,MUJI派驻一名日籍品质担当,亲自动手制作样品,追溯整个生产流程,并最终解决难题。经此,代工厂次品率、材料与人工成本均大幅降低。
崔洪波指出,近年来MUJI在华市场的迅速拓张也促使了这家公司采取降价策略的另一个原因,“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第一财经日报》获悉,虽然MUJI在2005年就进入中国,但其在国内市场真正开始“发力”则是在2010年后。2010年开始,这家公司开始以一年两位数的开店数量在中国发展。2013年,MUJI“爆发式”的开了37家店,算是达成了社长金井政明之前设定的“百店”计划。据山本直幸透露,去年新增了30家,“今年的计划应该和去年差不多。”
从开店数量来看,除了日本本土,中国市场已经是MUJI全球的第二大市场(这一点与优衣库相同),由此可见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毫无疑问的是,像其他进入中国的外资品牌一样,MUJI未来会注重发展中国二三线城市(西南地区的成都据说是今年多个品牌的“必争之地”)。而走中低端路线的品牌较易在二三线城市扩展,价格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将成为品牌的进入新市场的“敲门砖”。
对于那些想要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的外资品牌来说,中国国内市场竞争正在变得激烈无比。因为国内外的价格差,那些有消费能力的顾客全部都跑去国外消费了,以至于不少公司在中国的业绩出现下滑。
品牌商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比MUJI动作快一点的是那个以雪地靴而闻名的美国品牌UGG。这家公司在上周也宣布其中国市场的产品调价且已经在店铺内实施新的价格,降价幅度大约在30%左右。“缩减全球价格差距,争取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全球无差别的购物感受。”这家公司在邮件中如此回复《第一财经日报》。
品牌商们的价格鏖战即将来临。对于那些“买买买”的购物狂来说也许是个好消息。
(第一财经日报 刘晓颖) 共2页 上一页 [1] [2] 无印良品最准确的新定价信息来了 流言传那么久 无印良品原研哉:经济进一步放缓 使更多人反思生活 无印良品实现V型复苏的秘诀 青岛三家进口商上“黑榜” 无印良品、沃尔玛在列 无印良品全世界拥有702家店 财年收入达2602.5亿日元 搜索更多: 无印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