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姿CEO陈启泰曾想通过控制经营成本、优化零售门店网络、建立电子商务等方式拯救宝姿,但目前看来并未有效地遏制住其下滑的趋势。

在卖了巴黎春天百货之后,宝姿时装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陈启泰又计划出售服装业务。
6月1日,宝姿时装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公司 Ports BVI将现有时装和服饰业务Ports HK20%的股权作价6亿元,出售给东方富海。东方富海将识别及介绍第三方买家给Ports BVI,以24 亿元的对价向Ports BVI 发出购买 Ports HK剩余 80%权益的要约。
随后,宝姿陷入了“退出时装业”传闻的漩涡。
尽管宝姿实际控制人陈启泰公开表示,所谓“退出”是外界对公司私有化的误读,宝姿不会放弃时装和服饰业务。
“宝姿正在有计划地进行资本重组,在完成私有化后将从H股退市,然后回A股上市。”但是,这依旧无法掩盖宝姿在中高端女装市场业绩下滑的不利局面。
宝姿不保?
近年来,随着快时尚和轻奢品牌的不断进入,作为曾经的国内高端女装代表之一,宝姿的日子并不好过,业绩疲软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宝姿CEO陈启泰曾想通过控制经营成本、优化零售门店网络、建立电子商务等方式拯救宝姿,但目前看来并未有效地遏制住其下滑的趋势。
据宝姿财务报告显示,2011年~2014年,公司营业额分别是19.85亿元、20.98亿元、21.37亿元、18.79亿元; 经营溢利分别为5.66亿元、4.81亿元、4.11亿元、1.70亿元;本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4.30亿元、3.51亿元、2.93亿元、0.73 亿元。
不仅是宝姿,国内中高端女装都在遭遇如此困境。另一女装企业朗姿股份同样遇到业绩下滑的困境,2014财年实现营业收入为12.35亿元,同比下降10.4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1亿元,同比下降48.14%。
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也坦言,“这个品牌我并不认同它的实际价值,对上拼不过那些国外的奢侈品牌;性价比又拼不过轻奢。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成熟,假洋品牌和伪奢侈品牌还不如主打性价比高的‘快时尚’品牌来得实惠。关键在产品设计上,也没有体现出一些特色。”
上述“假洋品牌”之说源于1989年。那一年,创立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宝姿被香港商人陈启泰收购。随后,公司总部设在厦门,经营重心也移至国内。为了提升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宝姿提高了它在国际上的曝光率。披上“洋”外衣的宝姿就此成功地粉饰了“中国制造”的本质。2003年香港上市时,作为中高端女装的领头羊,宝姿被视为港股明星。
类似宝姿的服企还有很多,随着进口服饰关税的下调,以及越来越多真正的洋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假洋品牌价格虚高的问题逐渐凸显,“宝姿”们价格泡沫破裂,或将面临服装市场的重新洗牌。
“传统的时装服饰业务的未来前景是困难和具挑战性的。”宝姿在公告中毫不掩饰对服饰业前景的担忧。 共2页 [1] [2] 下一页 宝姿陈启泰回应传闻 陈氏家族有16家百货店不差钱 宝姿掌门称将适时回归A股 宝姿回应称不会退出时装业 杭州业务量如何? 宝姿正有计划进行资本重组 完成私有化后回A股上市 宝姿出局 国内高端服企面临洗牌 搜索更多: 宝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