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行业暴利一去不复返
“消费者要还以为眼镜行业充满‘暴利’,那就大错特错了。”徐锦宇苦笑着说。其实,在多年来日趋上涨的高昂房租、物业费用、员工工资、材料成本的压力下,纯利润一跌再跌,眼镜零售商早已叫苦不迭。
“在信息时代,非垄断行业的暴利已被逐步打破,眼镜业也是如此。”近日,电商观察家、上海万擎咨询公司CEO鲁振旺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称,在眼镜超市、平价电商等多重行业冲击下,眼镜业毛利润已从40%逐年下降到10%,甚至到5%。
更麻烦的是,传统眼镜店小而全的模式,如今看起来却成了负担。“房租一年数百万,每年还在持续上涨,还需要配备先进的验光、磨片等机器设备,每台仪器动辄几十万,再加上员工管理成本,工厂的运营成本,传统眼镜店越来越入不敷出。”徐锦宇说,相比“轻装上阵”的电商和一些新模式的眼镜店,传统眼镜店由于涉及到前期的验光和后期的装配,显得有些“不堪重负”。
而这不仅是精益眼镜一家的烦恼,也是众多眼镜经营商共同的感受。
“有消费者认为,相比不少平价眼镜超市两三百元买一副眼镜的实惠,精益等眼镜店动辄上千元的价格显得获利颇丰。”湖北省眼镜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对长江商报记者说,其实这还是要看性价比,眼镜价格和进货渠道有关系,进的镜架、镜片廉价,卖出去当然便宜,加上在仪器、服务投入上的差别,自然会出现价格差异。
“平价眼镜对传统眼镜店的冲击并不大,主要还是消费市场的细分,毕竟买眼镜是一件有关眼部健康的事情,大部分人对待这种刚需还是比较谨慎。”上述负责人说,成本问题,不仅在传统眼镜店,平价眼镜也需面对同样的问题。
商标遭抢注 精益品牌发展受限
相比成本激增利润下降如何“节流”的问题,精益眼镜在连锁经营品牌“开源”的问题上,更是一路荆棘。
上世纪40年代,张云桐的三女婿陈祖泳在汉口歆生路的原址上重新开了精益眼镜店。1956年,汉口精益眼镜店公私合营。
上世纪60年代,精益眼镜和另一家武汉百年老字号汉明眼镜合并,后又划归到武汉市商业局属下的武汉百货公司管理。时至80年代中期,新生眼镜店在武汉兴起,精益眼镜陈旧的设备和低效率运营模式,让精益首次出现危机。
1993年,精益与港商合资,成为首批合资经营者之一,随后,公司重金投入购置设备,连锁经营迅速扩张,到2000年前,精益眼镜连锁店扩至近50家,成为当时武汉市眼镜行业最大的连锁经营实体。2002年,国内企业迎来改制浪潮,精益眼镜也于当年完成改制,从国营合资转为民营企业国企参股。
“精益眼镜的连锁模式有直营和加盟两种。2000年至2004年间,因为加盟连锁经营扩张迅猛,管理跟不上,加上精益内部高管意见分歧,品牌加盟战略被迫搁浅。”徐锦宇介绍,这一停滞就是10年。
“最关键处,还是在于商标字号被北京一家公司抢注了。”徐锦宇无奈道。由于历史原因,“精益”商标被北京精益眼镜成功注册,全国其他城市的精益眼镜公司都没有获准再注册,武汉精益眼镜公司只有精益商标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最坏的结果,加盟店只用每年给总公司一笔品牌管理费,至于卖什么品牌,怎么卖,服务管理怎么做等等,精益公司则没有管理权。”徐锦宇说。
在武汉,精益是为数不多有自己的镜片加工厂的眼镜公司,但由于管理受限,镜片工厂的销路反而没有跟上品牌连锁扩张的步伐。在江苏丹阳、浙江温州、广东深圳等眼镜产地产业化发展的充分竞争下,精益眼镜自己的加工厂显得越发没有价格优势,效益每况愈下。
更严重的是,目前武汉和省内周边城市,都有很多眼镜店打着“精益”的旗号,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令精益的老字号形象受损,却无力去打假。
直至去年,精益眼镜再制订300多页的加盟管理办法,并在今年5月决定和第三方展开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放开对精益、汉明两个品牌的加盟许可,并致力于提升母体品牌形象。“先从省内其他城市扩张,再来占领武汉市场。一是要做到扩大市场占有率,在加盟店方面加强管理力度,保护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同时也要做好自营店服务管理,提升自身口碑。”徐锦宇说。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武汉精益眼镜水果湖店被指虚假宣传蒙骗消费者 搜索更多: 精益眼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