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究竟是代表什么意思并不明确,不过可能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花并不高的价钱买到有Balmain设计感的衣服,所以说这一合作系列就是有型又价廉。
从某种层面上说,这个事儿有种不可思议的讽刺意味(利用一个企业的新闻报道推动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性运动,本身就有内在的矛盾);另一方面,这就是我们当下时代的一个真实写照,穿某一品牌,就是某个群体最明晰的身份认同。你只是买衣服,并不需要加入某个群体;你不需要是一个拿着任何会员卡的消费者,你只要穿着这件衣服,就已经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了。
无论是在音乐典礼上宣布两个品牌合作消息的决定,还是发起这样一个话题标签,都来自于同样一个初衷,Rousteing的解释是:“我希望与和我同一代的人对话,”他说道,“这是我作为一名设计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他今年29岁。)
他的同龄人又是如何对话的呢?他们对于标准的广告用语并不感冒,但对于网络上疯传的、或是伴随音乐传播的东西却抱有极大的热情。(究竟Twitter是不是属于这一代人的社交媒体平台,这个问题还有待讨论。当然Snapchat一定不会同意这种说法。)
不管怎么说,Rousteing为Balmain与H&M设计的250款合作新系列将于11月5日上线,这也就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是否会有人加入到“#HMBalmaination”的讨论,而人们又是如何评价这次合作的了。18日上午,虽然这一话题并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形成铺天盖地式的讨论,但也让不少网友兴奋了一把。
此外,Rousteing在Instagram上拥有110万的粉丝,他们都热衷于刷他和好朋友们(比如贾斯汀·比伯)的各种自拍。
虽然我并不是Rousteing作品的粉丝(确实如此,在上一季的巴黎时装周上,他的系列是让我最无感的一个),但我仍然觉得这次合作的效果会很好。看到他设计的衣服总让我有在Instagram上发状态的冲动,他的设计带着1980年代修正主义的卡通化风格;而设计师对未曾经历的年代的盲目崇拜,会将过去浪漫主义化。
这其实就是在时尚的故纸堆里搜罗一点儿拉斯维加斯式的感伤气息,而那些喜欢穿着不搭调的大水钻、令人啼笑皆非的夜店常客则非常吃这一套——她们可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
现在的问题很简单:两品牌合作的声势浩大,但最终真的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吗?上个月,当设计师莉莉·普利策设计的系列在几小时内销售一空之后,Target遭到了消费者的一致抵制,而王大仁与H&M的合作款刚刚在网上开始发售,就引发了网站的瘫痪。
如果Balmain这次真的是为平民而设计,正如Rousteing说的那样,那么把两个品牌的合作款做成紧俏的限量版就违背了Balmain与H&M最早合作的初衷,这一系列也就失去了它的代表性。这一次快时尚与名设计师的合作一如既往地十分有限,但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购物的狂潮。股东们认为这是营销的好时机,但并不能算是赚钱的好办法。
所以我也会密切关注这次合作。H&M和Balmain给人们创造了很高的期望值。那么这一次,他们合作的系列真的能赶上我们的预期吗?来源:好奇心日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H M|Balm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