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百盛北京东四环门店因与业主发生纠纷支付了约1.4亿元费用之后,百盛天津店也正式进入了“善后”状态。
这似乎已经成为百盛中国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常态。2014年,百盛在华共关闭4家门店,公司为此一次性拨备1.05亿元人民币来应对。频繁为关店埋单,无疑将使本就处境艰难的百盛业绩更加难堪。
埋单
自百盛天津店宣布终止经营的那一刻起,百盛便开始陷入舆论漩涡。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百盛几乎没能享受到片刻安宁。没想到的是,即便关店这一天到来,百盛还是没能安心。
按照原本的计划,4月1日本该是百盛天津店商户退场的日子,但最终上演的却是一出“闹场”的戏码。当天,部分商户聚集百盛天津店门前,控诉百盛方面“突然宣告关门,没有解释,也没有针对店铺和顾客损失的解决方案” 。
坦白来说,这样的说法多少还是值得商榷的。毕竟,百盛此前就发布了《关于天津百盛终止经营告顾客书》,公布了停止营业的时间和部分处理办法。另据新金融观察记者实地走访所见,百盛天津店正常营业的最后一天,百盛方面再一次贴出了通告,注明了会员卡、金卡及商品售后处理办法,并留下了天津百盛留守处电话。
因而,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更像是商户与店方之间的博弈。
从商户的角度来看,这不难理解。无论是出于未谈妥退场条件而产生的恐慌,还是出于希望得到符合心理预期赔偿的愿望,商户自然有所需求。但对于百盛方面来说,这意味着的则有可能是更多的负担。
这显然是百盛方面不愿意看到的。尽管,这一年多来,百盛已经对埋单习以为常。
惨淡
不得不说,近一段时间以来,百盛中国因为关店所付出的代价着实已经不小。
据百盛方面此前表示,集团于2014年果断决定关闭4家表现欠佳的门店,并因而做出一次性拨备人民币1.05亿元的决定。除此之外,根据最新公告显示,百盛一季度利润与去年同期比将遭遇大幅度下降,主因便是“北京东四环店与业主方面发生纠纷需支付总金额约1.4亿元的费用”。
而问题的关键是,谁也不敢保证这样的剧情不会在日后再度上演。毕竟,百盛在华的日子并不好过。
从门店扩张情况来看,这家最早在中国经营时尚百货的外资连锁企业如今已经没有了跑马圈地的激情和劲头。自2012年起,百盛在北京、石家庄、贵阳等一二三线各级市均做出过关店的决定。去年,百盛在华门店净增长数仅为1家。
从业绩表现上看,百盛也失去了初入中国市场之时那股“狼来了”的气势。2013年,百盛经历了公司上市9年来最差水平,除销售额略有上升外,其他主要业务指标均有下滑,净利润更是暴跌58.4%至3.54亿元;而据最新发布的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再遭重挫,下滑33.5%至2.35亿元。
比起冰冷的数字,消费者的感受也许更为真实。一位张姓消费者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百盛天津店是在2004年开业的,当时觉得很高端,而且在‘金街’的位置上,每年确实会去几次,但随着万达[微博]广场、大悦城、银河购物中心等一批Shopping Mall的出现,百盛这种透着‘老气横秋’又功能单一的百货店也就不怎么爱去了。”
正如该消费者所言,当越来越多的百货业态开始做出调整迎合消费者时,百盛却明显“反应迟钝”。因而,百盛的吸引力,也就愈发微弱。最终不得不去切身体验一次何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迷茫
当然,这也不全是百盛自己的问题。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赵瑞华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2013年以来,陆续有百货品牌关店与开店,这是在商业发展新形势下的业态调整,而到了2015年,将有近七成的百货业态品牌会有选择性的关店计划。“在电商与购物中心的冲击下,目前国内百货业态进入新的调整期。”
那么,对于本就没有太多退路的百盛来说,转型,自然也是其唯一的出路。
好消息是,百盛已经在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两步;坏消息是,这两步都处在一种前路未知甚至略显凶险的状态中。
首先是线上布局。2012年9月,百盛网上商城正式上线,百盛终于搭上了O2O这班时下最流行的转型快车,但无论是从百盛方面迟疑、犹豫的态度,还是声称不会烧钱且不会大力推广的表态,都足以说明百盛对线上业务的想法有限。
其次是餐饮转型。从投入精力和宣传力度来看,这似乎才是百盛转型的重头戏。从1月26日成立合资公司,表态在中国发展餐饮业务,到3月19日与世界知名的四大餐饮品牌签约,成为四大餐饮品牌中国独家品牌战略合作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百盛拉开了在新领域开疆辟土的架势。
虽然百盛集团CEO张瑞雄表示,从马来西亚的自营与租赁餐饮门店中,百盛估算出自营餐饮利润是租赁门店的3倍之多,但餐饮业态的白热化竞争现状以及自营餐饮的风险等都是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显然,这条路并不好走。(来自:新金融观察)
百盛CEO张瑞雄:不在乎外界怎么看 做好三点
与业主方面发生纠纷 百盛将为东四环店埋单1.4亿
百盛商业发部盈警:料2015年第一季度利润大降
百盛商业发布盈警:料2015年第一季度利润大降
百盛梦魇继续 将为北京东四环店埋单1.4亿元
搜索更多: 百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