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国马莎百货表示,公司计划2015年8月前关闭上海的5家门店。据了解,拥有131年历史的马莎百货曾在上海及其周边区域有15家店面。在8月前关闭上海周边二线城市的5家商店之后,马莎百货在上海市内有6家商店,在周边城市有4家商店。
该公司称,将持续投资现有的旗舰店面,上海南京西路的旗舰店将于秋季完成翻新。有消息透露,计划在2015年和2016年进入北京及广州等中国重要城市,同时计划继续投资香港市场,并拓展澳门业务。
百货关店一事近年来屡见不鲜。据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仅在2014年,大型连锁百货样本全年关闭26家店。其中,百盛百货、中都百货和伊藤洋华堂各关闭3家,其他包括宝莱百货、尚泰百货、新光百货、王府井百货等在二三线城市均有闭店。仅一线城市的北京就有1家百盛和3家华堂闭店。
专家分析电商的冲击,以及百货业的联营模式造成了“千店一面”通病,已经成为百货经营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然而,马莎百货不同于大多数百货,一直是百货行业自营模式的典范。它与英国各大制造商签订长期独家生产合约,并将包括服饰、食物等所有产品以“圣米高”(StMichael)的品牌销售(1928年的注册商标)。与连卡佛等其他自营百货一样,它们买断品牌,在门店销售,自主定价,依靠商品差价而获取利润。业内人士称,百货联营扣点大约是十几个点左右,而百货自营商品的利润高达30%。
就马莎百货在中国遭遇挫折一事,RET睿意德董事索珊表示,马莎等海外自营百货在中国经营情况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不在于自营百货模式有问题,而在于对这一模式的优势是否结合了当地市场,是否充分有效利用。
她表示,自营产品为主的百货经营利润来源于去库存的交易效率,所以目标客群喜好的精准把握、货品调整的灵活性以及维护客户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在电商冲击下,货品丰富不再占有优势,快经济、快文化下占主流的快时尚,对百货业来说是巨大的竞争对手,若无法及时调整,即会影响到品牌的总体经营。
索珊强调:“马莎百货并非个案,不少国际品牌决策层面在海外,其经营策略的调整很难应对区域市场调整,这也是它们在消费者更敏感、更善变时代遭遇到重要挑战的原因。”(来自:中国经济网)
马莎百货本土化遇阻成样本 外资百货将何去何从? 马莎百货本土化遇阻成样本 谁逼走外资百货 马莎百货回应“已确定进驻广州” 新店下月或进驻正佳 英国马莎百货在上海区收缩布局 入华7年本土化遇阻 英国马莎百货大上海区收缩 入华7年本土化遇阻 搜索更多: 马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