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怀有一颗文艺青年心的女白领(也正是星巴克的典型顾客),将“坐在自己开的咖啡馆里与三两闺蜜一起喝下午茶”视为人生理想,我们要郑重告诉你:你开的将是一个烧钱机器。
所以,星巴克看似在和整个咖啡店行业竞争,实际上却处于一个细分市场的蓝海中,牢牢把握这样的需求,并成功将这种需求推向全球,成为白领消费的代表性品牌之一。
服务定位:你知道星巴克在赶你走吗?
尽管白领们在咖啡行业被无情地忽视了,并源源不断地为星巴克掏出大把金钱,但是星巴克却没有因此对他们心慈手软,而是出于利益驱动,定制了一套特殊的服务标准,目的就是把白领们从店里“赶走”。
这是为了餐饮企业的盈利关键点——提升翻台率。从一进门起,星巴克就设置了各种环节缩短顾客在店内的逗留时间。
在购买阶段,门店需要为顾客挑选商品的时间付出代价。好在对咖啡饮品来说,白领本来就不会花大量时间做选择。而星巴克咖啡饮品种类设置上也尽量精简,将同品类咖啡不同制法去重后,饮品不超过30种,食物仅10种左右,也没有什么组合、套餐之类的繁复搭配,顾客做起选择非常容易。
来到使用阶段。一般咖啡店的做法是尽量满足顾客“舒适、温馨”的要求,于是不少顾客一杯咖啡进店,坐到天荒地老,非但没有提升翻台率,还挤占了其他销售机会。为此,很多咖啡店选择提升客单价的思路,搭售周边商品等手段曲线救国,效果却因店、因地而异。
星巴克的做法是,让顾客感到不舒服。店内的装修一改咖啡馆深沉温暖的色调,而是简单清爽、线条硬朗,不会让人觉得是舒适的休闲场景。座位安排别有用心,专门使用一些木质椅、高脚凳、墙边桌等等不甚舒适的家具,让人无法久坐。细心的话,还能感觉到,星巴克的冷气通常比其附近的店铺温度要更低些,以为这是福利?大错特错,其实是让人不舒服,催你买完咖啡快走。美国的星巴克甚至为汽车族新添了外卖窗口,你干脆别进店,完全麦当劳化了。
一般咖啡馆的堂食会给顾客提供瓷杯,不喝完也带不走,顾客在店时间自然变长。而无论即食还是外带,星巴克一律采用纸杯包装,顾客可以随时将咖啡带走。
所以与其把星巴克定义成咖啡馆,倒不如说它是个咖啡便利店,选择买完就走的顾客远比在店内享用的多。相较之下,同为大型连锁品牌的COSTA、太平洋等,在店内悠闲地上网、阅读的人们都要更多。
推广定位:只推品牌,不卖咖啡
当然它是卖咖啡的,不过在营销上,却和市面上所见的咖啡品牌营销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星巴克在人们视野中的出镜率其实相当高,在电影、电视、营销活动、社交网络中都经常露脸。再加上全平台的自媒体宣传与互动,在宣传体量上,星巴克就比其他品牌高出许多个等级。
而更深的层面,身处餐饮业的星巴克在营销上并不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以产品为主角,营销重点不是口感、原料,而是放在品牌形象上,通过产品情境教育,和对特定人群的强关联,让品牌与潮流、前卫、高端、品位等感性概念产生联系,提升品牌溢价。
比如在时尚题材电影《穿Prada的恶魔》中植入产品,高端时尚杂志的主编曾点名要在早上到办公室的时候,桌上摆放好一杯星巴克咖啡。品牌形象立刻被打上“时尚”“高端”的标签,虽然真实世界里的时尚主编可能根本觉得星巴克是廉价咖啡的代表,但鬼才知道他们真正喝什么。对消费者来说,看到越多类似的品牌关联,星巴克的“潮流”属性就越被强化,这也是追求潮流的白领对星巴克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也非一日之功。起源于美国的星巴克始终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这种打造时尚潮流特性的品牌塑造活动由来已久,所以出现在时尚电影中才自然不跳戏,起到正面作用。
比如2013年星巴克在微信平台做了一个名为“微信星巴克自然醒音乐电台”的互动活动,参与者给星巴克公众账号发送一个心情符号,即会得到一首心情专属音乐,极具文青小资情调的活动有效提升了品牌的“逼格”。
看似与咖啡产品毫无关联,没错,也确实没有。但活动的立意、形式却与品牌的主体消费群情感相通,白领们的消费特征就是十分注重品牌,有了好的品牌定位与形象,价格甚至产品反倒排名靠后。
星巴克确定了许多非典型的定位,反推回去,却觉得理所当然,无疑是把准了特定市场的脉。而面对咖啡市场不断增长而门店却难以维系的尴尬局面,咖啡品牌们可能要先冷静下来,先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是“谁”。 (来源:销售与市场) 共2页 上一页 [1] [2] 星巴克继续在俄罗斯扩张 卡捷琳堡店本周开业 星巴克欲以9.14亿美元买断日本合伙人股权 芜湖苏宁广场9月30日开业 H&M、星巴克等纷纷入驻 星巴克将以9.14亿美元买断星巴克日本业务股权 星巴克麦当劳可以教会酒企:体验营销抓住消费者 搜索更多: 星巴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