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7月22日,在新加坡上市不到五年、在中国香港上市不到三年的凯德商用正式摘牌。
对于它的母公司、新加坡房地产巨头凯德集团来说,这似乎是一次“以退为进”的战略大调整——这如同多年前凯德商用被分拆上市一样。
经过多年独立发展,凯德商用已逐渐成为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开发商、拥有者和管理者之一,旗下的购物中心物业总价值约343亿新元(合约人民币1640亿元)。
凯德集团如今“收编”凯德商用,战略意图也更加明晰:整合凯德商用,强化凯德集团在综合开发领域的竞争优势,以类似于来福士这样的综合体项目打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市场;同时以更精简的组织架构、更多元的投资组合获取资本市场的青睐,降低融资成本,为扩张提供支撑。
战略调整
今年4月,凯德商用宣布母公司凯德集团将以每股2.22新加坡元,将公司私有化。当时凯德集团持凯德商用约25.44亿股,占已发行股份65.3%的股权。
最终,凯德集团以每股2.35新加坡元完成了对凯德商用的私有化,凯德商用也于7月22日上午9时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下称“新交所”)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下称“港交所”)除牌。
从凯德集团在新交所披露的公告中可知,此次收购的目的是让凯德商用退市,将其业务整合到集团中,用以提升凯德在综合开发领域的竞争优势,简化凯德集团的组织架构、增加凯德的财务灵活性及规模、释放股东价值及实现合力。
凯德集团的调整在2013年已经开始。
调整之前,这家房地产巨头的名字叫“嘉德置地”,“凯德”名称之下只有购物中心业务、平价商品房业务。
2013年1月11日,嘉德置地的中文名称更名为凯德集团,“凯德”品牌成为集团统一的中文标识,适用于原嘉德置地全球业务范围。最终结构重组完成后,凯德集团主要包括凯德新加坡、凯德中国、凯德商用和雅诗阁四个子公司。
凯德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林明彦表示,凯德集团在新的架构下,将作为整合平台进行运作,并明确以综合体为主要发展方向。
“综合项目开发为凯德集团业务策略的核心,现已为众多相当成功的综合项目所证明,如其在新加坡和中国的来福士广场项目。”凯德集团表示,凯德商用退市,可通过专注于整体回报最高的项目资源。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认为:“投资人对收益预期的稳定性持续看好,对于降低融资成本很有帮助。这是凯德最大的优势。”
短暂的上市
凯德商用2011年完成在香港的介绍上市,至今不足三年,距离其2009年在新加坡上市也不过五年光景。
凯德商用原本只是嘉德置地的一个购物中心业务部门。2004年,嘉德置地为了强化其在新加坡和海外的零售地产业务,将购物中心部门分出来成立了凯德商用,并逐渐发展为集零售地产投资、开发、购物中心运营、资产管理和基金管理为一体的零售地产全产业链业务模式。
2009年11月,嘉德置地将凯德商用分拆,在新交所主板上市,首次公开募股规模为28亿新加坡元,创造了当时新加坡IPO市场16年之最。
此后两年间,凯德商用加快扩张步伐,共以209亿元人民币收购了11个商业地产项目,其中7个位于中国。
2011年10月,为了更加“贴近中国市场”,凯德商用选择以介绍方式在港交所进行第二上市。这次上市并不涉及任何新股发售。
凯德商用在介绍上市的文件中称:“在香港上市也符合我们对中国业务的重视,并有助于扩大我们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组合。”
当时,凯德商用在中国的资产值约占公司总资产组合的42%,并计划在3~5年内,将中国内地的购物中心由55家增至100家,相应资产值达至160亿美元。凯德商用目前在新加坡、中国、马来西亚、日本和印度拥有并管理着105家购物中心,物业总价值约343亿新元。其中,中国的购物中心已达62家,总建筑面积6940万平方米,总物业价值约162亿新元。
有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从商业物业面积来看,凯德商用能在国内排进前五。
营收方面,2011~2013年,凯德商用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分别为1.04亿新元、1.60亿新元、1.65亿新元,分别占总收入的42.4%、44.3%、43.4%。
随着嘉德置地自身的架构调整,凯德商用的上市使命也画上了句号。
值得注意的是,凯德商用在香港上市以来,股价虽然从7.76港元上升到14.02港元,但流通却一直很冷淡,成交量最多的一天也只有31.3万股,而且是上市第一天。这或许也说明凯德商用在香港资本市场并没有获得足够的认可。
郭增利表示,中国市场是凯德商用成长最好的市场,整合到凯德集团里去,不是淡化这个市场,而是强化优势市场。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吴斯丹)
王石:万科是怎么从凯德挖来毛大庆的
成都凯德广场、鹏瑞利等区域购物中心布局成功
万达、凯德和其他商业地产大佬在忙什么?
凯德商用退市 会否影响武汉凯德1818等项目暂不明朗
成都凯德、龙湖购物中心招商主打“体验”牌
搜索更多: 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