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崇洋”仍是难题
如何重拾失去的信心,这是国内乳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王丁棉向本报记者分析称,目前国产奶粉原料八成以上需要进口,这取决于长期以来的国内乳业产品结构,于是国内奶粉品牌很难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乳粉企业突围之路主要有三种,走出去、引进来和中外合资。
2010年8月,光明乳业用 约3.82亿元人民币收购新西兰Synlait乳业公司51%股权,建立海外原料供应基地;2013年3月,伊利收购新西兰大洋洲乳业有限公司并投资建设 年产4.7万吨奶粉生产线项目。上述乳业人士向本报记者称,利用国外原料来生产奶粉,然后再运回国内,已经成为乳企向高端奶粉市场要利润的重要手段。
此外,随着蒙牛牵手达能,以及辉山联姻菲仕兰,中外合资谋发展的模式在乳业中兴起。
需要带路人,更需要独立行走。日前,三元股份获得北京市财政拨付的1077.97万元补贴,用于三元承担的“安全健康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研究与产业化”研发项目。
“外资进来太多并非好事。”王丁棉表示,外资份额越大,国内品牌越难崛起。但他也无奈地承认,在未来几年内,洋品牌依然会掌控着高端奶粉和一线市场的话语权。
2013年6月颁布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中,工信部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乳企集团,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并且将淘汰一批不合格的乳企,到2018年,将目前的127家乳企减少到50家。
在新一轮奶粉江湖整合潮中,谁能笑到最后还很难说。
(第一财经日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荷兰最大乳企拟与辉山乳业建立合资企业 荷兰乳企巨头将与辽宁辉山乳业建合资企业卖奶粉 辉山乳业被超数倍认购 内地乳业股纷纷上涨 美资辉山乳业争夺战:伊利中粮重金入股押上市 伊利股份5000万美元入股辉山乳业 后者在IPO 搜索更多: 辉山乳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