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亿可售货值
700亿元,对于富力地产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能否完成主要还是看去年拿的地能不能快速转化为销售,货量是否能够支持。
对此,富力地产方面在回复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公司抓紧市场机会,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增加土地储备,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线城市里面,除了加强原有的广州区域、北京—天津区域,进一步加强上海及周边区域,使公司在整个一线城市布局更加均衡。”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富力地产的拿地布局去年明显加速,仅2013年上半年就合计拿地780万平方米,金额达到127亿元。仅半年的时间,富力就用完了2013年预计的100亿元购地款。这与2012年富力仅新增4块土地,总建筑面积为153.2万平方米形成了鲜明反差。
值得注意的是,富力地产去年同时加快了扩张的步伐,除了固守几个核心城市之外,富力也积极拓展二、三线城市,例如福州、佛山、沈阳、无锡等城市。按照李思廉早前的公开表述,富力的区域扩张,将主要以二三线城市为主,暂不考虑四五线城市。
据了解,富力在去年上半年已投资超过40亿元在长三角土地市场,超过大本营广州以及其他地区。而分析2013年富力地产业绩的增长,的确得益于提供刚需型物业城市的销售额大幅增长,其中,广州、北京、太原、天津等地均获得较好的成绩。
截至目前,富力地产土地储备达3410万平方米。其中570万平方米来自长沙、贵阳、梅州及无锡4个新城市,其他新增土地则位于北京、广州、天津、上海、杭州及大同,土地收购行为使得该集团业务所及城市由15个升至19个,地域多元化更进一步。
据富力地产年报表述,获取新土地后,富力已经立即开工。截至2013年底在建总建筑面积增加37%至约1000万平方米,分属于48个项目。在建面积连同2014年计划中的开工面积,估计可取得预售证的可售物业价值超过1400亿元。按照2013年50%的去化率,可完成700亿元的销售目标。
700亿背后的调整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富力地产就曾经因为增加自持物业的策略,因为资金链紧绷而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如今试图再次发力的富力地产,集团内部也在物业结构方面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2013年年报显示,富力地产的商业项目在总营业额中的占比下降到了30%,中高端住宅、刚需产品的比例分别为42%、28%。从上述数据的变化可知,富力地产最主要的调整在于对原来持有的商业物业进行销售、转让,调整商业物业和住宅之间的比例。
从早先来看,商业物业比例过高,对富力地产的资金占用情况相当严重。2008年,富力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开发速度比例高达1∶1,商业地产沉淀了大量资金。加上上市之初的大肆圈地和商业占比过高,富力地产似乎陷入了不断烧钱的怪圈,净负债率大幅攀升。上市之初,富力地产的净负债率仅为20%出头,2006年就攀升至71.5%。2007年,富力地产的净负债率高达139.5%。“那几年富力大肆圈地是正常行为,因为大家都在那么做,最主要还是商业占有了太多资金。”这两个因素叠加,才导致富力错过了上市后几年的黄金发展期。
直至2009年,富力地产抓住了金融危机过后的地产业勃发机会,加快项目推出、减少购地支出、放缓商业地产发展,并重组了90亿元的债务。与此同时,在2008年及2010年两次调控之后,商业地产的价值开始显现,富力布局商业地产较早的领先优势开始发力。
在度过商业地产对资金的拖累以及厘清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的比例之后,富力地产的资金压力得到一定缓解。截至2013年底,富力地产拥有现金243.4亿元,借款总额为人民币 614.5亿元,其中2014年需要偿还的借款只有一项,为2011年4月发行2014年到期的离岸7.00%优先票据人民币26.12亿元。
“公司主营业务一直以配合刚性需求的住宅为主,商业为辅,近几年商业销售一直占集团的30%左右,比较稳定。长远也倾向于维持这一比例。”富力地产方面表示,公司已经找到了商业与住宅的合理定位。
虽然看上去负债率还处于高位,但是根据富力地产的新增土地储备来看,负债率升高主要是因为土地储备增加,按照700亿元的业绩和5成的去化目标,这个数据将会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来自:时代周报 记者:周见喜) 共2页 上一页 [1] [2] 富力斥200亿投资上海 50万㎡虹桥绿谷项目将启动招商 富力上海投资200亿 变身虹桥商务区核心区最大业主 富力200亿投资上海 变身虹桥商务区核心区最大业主 富力山泉桶装水上黑榜 富力地产“躺枪“告法庭 富力3月销售约91.3亿 继续收购优质项目助集团高周转 搜索更多: 富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