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即便如此,在华强过往的主题公园产品中,并没有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
“华强主题公园产品的模式是‘主题公园+房地产’,比例为1∶2,就拿天津项目来讲,如果做39万平方米主题公园,需要配建78万平方米房地产项目。”世联地产华东区总经理杨文斌分析称,在郑州、芜湖、株洲等地,华强主题公园均捆绑着房地产项目。
以芜湖项目为例,已建主题公园部分占地125万平方米,已建住宅与商业总占地面积为177万平方米。该项目公司芜湖市华强旅游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属于上市公司深圳华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上市公司201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为上市公司贡献投资收益4988万元。
按照杨文斌的计算,天津华强项目如果不配建房地产项目,在资金上很难实现平衡。
以华强集团天津项目为例,其土地成本为250万元~300万元/亩之间,39万平方米即是585亩,投资额至少为14.6亿元。目前,华强的融资成本在12%到15%之间,也就是每年有1.75亿元的利息。实现正常运营后,华强主题公园每年的客流量约为200万人,方特的门票约为180元到200元,不计算团购或活动的情况下,按照200元门票计算,每年的门票收入为4亿元,现在,主题公园的运营成本占收入的45%~50%,也就是1.8亿元到2亿元。
“再加上折旧成本,这样做肯定是打不平的。未来,酒店可能会实现一部分盈利,但按照正常的情况讲,没有短期资金回流,在操作上难度是比较大的。”杨文斌称。
复制能力
从2004年开始建设第一个大型赢商网主题公园项目到现在仅10年的时间,除中国西南部以外,华强主题公园产品已经遍布全国各大区域,其复制速度可谓迅疾。而一直作为竞争对手的华侨城欢乐谷,从1998年深圳欢乐谷建成至今,全国只有6座欢乐谷。
杨文斌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华强集团开始注重衍生品的资产收益,对房地产的依赖并不强,向三四线城市发展相对容易。
一直坚持“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的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的同时,确实得到了很多附加收益。
侯波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仅在主题公园的升级更新中,华强就能省去很大成本。
目前,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正在打造一条“创意+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链,将现代文化产业中创意设计、研究开发、规模化生产、市场营销四大环节实施整合,形成一个文化产业从源头到末端市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这样,既有利于文化产业生存能力的提高,也增强了行业竞争力。
效仿迪士尼
“我们要做的就是迪士尼形态的主题公园。”在见到侯波之前,与他第一次通话时,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就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从华强目前的业务线来看,的确是在向迪士尼靠拢。
目前,华强的业务包括主题公园、特种电影、动漫产品、主题演艺、影视出品及影视后期、文化衍生品等。“华强的发展方向是很正确的,这样的发展在未来的主题公园中很有生命力,跟迪士尼相比,把衍生产品做好的话,就是微型迪士尼,但是方特的品牌还不够强。”杨文斌认为。
在迪士尼的主题公园部分收入结构中,门票跟衍生品的比例约为1∶1,但据侯波介绍,目前,华强的主题公园收入中,门票收入仍占到80%左右。
在品牌影响力方面,华强也一直在努力。“系列动画片《熊出没》已被迪士尼采购。近年来,我们的很多影视动画产品都输送到伊朗、南非、乌克兰等国家。”侯波表示。
从影响力来讲,华强的方特产品在国内也尚有较多竞争者。侯波也坦言华强主题公园在运营方面并不是强项,“起初,我们只强调项目,不在乎感受,最近几年,我们也去迪士尼等主题公园进行学习借鉴,在园区服务、运营等方面都在提高。”
尽管文化产业成为华强集团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业务,但是,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并没有归入上市公司。据侯波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透露,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一直在寻求单独上市,“我们目前有专门的团队在进行相关工作的运作。”
“华强这样做是必然的,因为原来的壳太小了。”杨文斌认为,2016年将是文化旅游概念股集中上市时期。“住宅从1997年、1998年成为支柱产业,在2002年~2005年出现房地产公司上市高峰期,文化产业目前已成为经济领域新宠,按照5年周期来算,会在2016年实现新的上市高潮。(来自:中国房地产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深圳华强北商圈回暖 有商场“一铺难求”
两华之争:华侨城“欢乐谷”VS 华强集团“方特主题公园”
深圳华强集团进驻芜湖打造方特新天地项目 面积达200万㎡
房企佛山“囤地”激情高涨 华强集团底价拿下禅城旧改地
深圳华强北租金遭“腰斩” 山寨地位引发尴尬
搜索更多: 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