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中友百货
红商网讯:在台湾团队撤离12年后,中友百货终于迈出了剥离台湾团队牵制的最后一步。
曾经的西单地标之一中友百货近日彻底换标,换上了“汉光百货”的招牌。6月19日,汉光百货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中友百货”更名是因签约台湾“中友”的商标权使用到期。更名后中友百货团队、股东结构等没发生任何变化。
在汉光百货剥离“台管化”的同时,真正的挑战也悄然逼近。在传统零售业受到经济下滑、电商夹击、组合成本高企的合力冲击下,单体百货商场的生存现状再度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去“台管化”最后一步
在西单商圈屹立14年的老牌商场中友百货,6月16日已正式更名为“汉光百货”。
6月20日,汉光百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公司使用的台湾“中友”的商标一直是付费的,商标到期前我们已决定更名。之所以改成“汉光百货”是为了纪念企业奠基人王汉光先生。
“更名后团队、股东结构等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该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未来,新品牌汉光百货在延续时尚、活跃定位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全客层”的理念,下半年,将加大对男士、儿童等业态的投入,扶植本土设计师品牌,同时开发自有品牌,为长远的差异化发展打基础。
在1999年成立后,中友百货借助台湾百货模式的企划能力带动联营模式的快速增长,一度是西单时尚百货地标性商场。
所谓的台湾百货模式,其实是一种借助企划拉动联营模式消费的一种高增长的方式,最早台湾人在企划方面走在行业的最前端。以买300赠30的促销方式为例,就是典型的以企划带动联动模式营销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台湾人带到大陆的,这种模式曾一度受到国内消费者的追捧。
“中友百货曾是西单首家引进台湾百货模式的公司,是走流行、时尚路线的百货公司。1999年刚进来时,西单一直是大众百货的聚集地,在引进的第一年,业绩并不理想,然而到2000年时,台湾百货模式逐渐得到国人的认可,第二年已经实现盈利。”北京昭邑零商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顾问刘晖告诉记者。
相关数据显示,1999年,中友百货全年营业额为2.9亿,2000年全年营业额为5亿,同期同比增长67.77%,2001年全年销售额更是飙升至7.9亿,同期同比增长57.26%。
刘晖告诉记者,为此,在2002年,曾一度掀起“时尚百货学中友,高端百货学燕莎”的浪潮,现在的太平洋百货、远东百货和君太百货,都是典型的台湾百货模式。
对此,多位百货零售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中友百货的更名,更深一层意思是从根上去除台湾百货模式化,此种做法也是真正的剥离台湾百货模式,增强本土化。
事实上,早在2001年,来京开发中友百货的台湾团队就已全部撤出,商场由其前任董事长王汉光接手。
而该说法也得到了现任汉光百货董事长王小雨的证实。王小雨曾对媒体表示,1999年开业时有台资参与,用了台湾“中友”商标,后台资离开,“中友”被授权允许使用,期限到今年。
那些离开的台资团队
大陆百货商场正经历着去台管化浪潮。中友百货成为继新光天地后的又一家典型的去台管化公司。
“此次汉光百货的更名和差异化发展,其实是对台湾百货模式的一种改良,新瓶装老酒,其模式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换汤不换药,如果说改革,只是走了半步。”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资深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共2页 [1] [2] 下一页 中友百货等零售企业更名背后的品牌图谋 北京中友百货因商标授权到期改名“汉光” 弃用14年老商标 北京中友百货欲借更名摆脱同质化 中友百货欲借更名摆脱同质化 中友百货更名汉光百货 将开发自有品牌 搜索更多: 中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