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戴尔私有化尚未有结果,大中华区总裁却挂冠而去,显然,戴尔向企业级的转型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大中华区高管的心态。或许,在戴尔经历转型的同时,高管的震荡也是其必经的痛苦之一。
“暂时没有选定下一家企业”
“主要是个人想休息一下,与私有化没有关系。”4月11日晚间,戴尔中国高级公关总监高超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就在当天下午,业内突然传出消息,戴尔大中华区总裁杨超已经内部宣布离职,戴尔亚太区总裁闵毅达(Amit Midha)将暂时接管具体工作。高超对本报记者证实了此消息,并表示杨超的接替人暂时未定。
资料显示,杨超于2007年10月加入戴尔公司,担任戴尔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消费者业务总经理,全面负责消费类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开拓。2010年11月,出任戴尔大中华区总裁。在此之前,杨超曾在摩托罗拉担任销售副总裁,具有多年电子产品零售业经验,精通渠道及销售业务。
本报记者研究资料发现,杨超加盟戴尔之时,恰恰是迈克尔·戴尔再次出山不久。2007年2月,迈克尔·戴尔取代CEO凯文·罗林斯再度出山,当时迈克尔·戴尔作出的最大的变革是对戴尔原有的、一直为业界所推崇的单一直销模式进行调整,引入分销模式,并与沃尔玛位于美国、加拿大和波多黎各的3000家店铺开始合作。杨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戴尔公司的,戴尔看重的也是其在电子产品零售业以及渠道上的特长。此后在中国,戴尔先后与国内知名的家电卖场国美、苏宁合作,然后又引入渠道代理商。
“在未来2年至3年内,我们计划将中国销售网点的数量增加1倍。”4月11日同天,戴尔负责亚太终端用户计算销售业务的常务董事马彼得(Peter Marrs)对外表示,戴尔将主要向中国4级至6级城市扩张,那里的PC出货量仍处于增长之势。此外,戴尔还将增加中国市场的销售人员数量,在营销和品牌方面投入更多资金。
不过遗憾的是,杨超显然等不到这一天了,他已经先行“告退”了。据悉,他目前处于休假状态。戴尔一位内部员工对外透露,杨超在发给内部员工的邮件中表示,暂时没有选定下一家企业。
转型之痛
众所周知,目前戴尔正在忙着私有化。就在私有化一事结果未定之时,戴尔大中华区的“一把手”杨超又等不急了,而杨超的变动极易让人想起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前副总裁张永利当时的变故。
2011年8月,时任惠普CEO的李艾科着手惠普战略转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可能放弃或是剥离PC业务。虽然9月份惠普紧急拿下李艾科以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取代,并表示不会剥离PC业务。但惠普在PC业务上的反复显然影响到张的抉择,当年11月4日,张永利选择了从惠普离职,并于当月23日投入合作伙伴微软的怀抱,出任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及消费渠道事业部总经理。
与惠普不同的地方在于,戴尔一直强调不会放弃PC业务。戴尔副总裁、负责全球公共事业及大企业事业部市场营销工作的Russ Fujioka就曾对外表示,“虽然利润渐薄,但是做PC起家的戴尔尽管强调自身的转型,却并不打算放弃PC业务。”
不过迈克尔·戴尔给戴尔的转型重点已经不是PC,而是企业级市场。
“企业级市场要做好,没那么快!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此前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戴尔转型时称。
而为了应对这一漫长的过程不受“华尔街”的困扰,迈克尔·戴尔正以私有化来应对。有观点认为,戴尔向企业级的转型方向,对杨超在渠道方面的优势成为考验,而这也成为其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戴尔中国未来需要一个在企业级市场方面更有经验的高管。
市场研究公司IDC4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全球PC销售同比下降了14%,创下20年来最严重的滑坡纪录。
显然这对于此前以PC为主要业务的戴尔未来的发展造成更大的压力,需要加速转型。 (华夏时报 作者:罗小卫)
戴尔私有化加速急切向苹果或IBM转型 传戴尔正与多家PE展开私有化谈判 存破裂风险 戴尔利润连续四个财季下滑 拟私有化自救 戴尔笔记本显卡缺陷不召回 消费者埋单? 消费者诉新戴尔笔记本存缺陷 售后踢皮球 搜索更多: 戴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