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企动态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商企动态 >> 供货商动态 >> 正文
宝洁中国高管再流失 或陷人才困局
http://www.redsh.com 2013-02-27 红商网 发布稿件

  红商网讯:被称为日化业“黄埔军校”的宝洁公司最近高层人士变动频频,继大中华区销售总裁翟峰离职后,近日有消息称,宝洁北京科研中心总裁、大中华区公关总监也递交辞呈。

  尽管宝洁方面回应称,宝洁流动率低于行业平均值,目前一切交接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过,这个全球最大日用消费品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策略以及受全球成本压缩策略带来的人才流动,正受到业内的多方揣测。

  增速放缓

  相对于前20年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宝洁近年来在中国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2010年和2011年的增速为6%左右。”周毅表示,相比起其他一些竞争对手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在周毅看来,这一方面是由于宝洁的传统优势在于洗发水、洗涤剂等个人健康护理品牌和家居护理品牌,这些利润率相对较低的产品品类,更多受到成本上升的影响。相比而言,欧莱雅等更多布局在美容美发等高利润领域的日化企业,在中国市场依旧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另一方面,相对于联合利华、花王等在发展中国家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的竞争对手,宝洁在发达国家市场的表现约占宝洁销售额的60%和营业利润的70%,宝洁全球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麦睿博在2012年年报致股东信中表示,由于市场增长缓慢以及市场份额下降,宝洁在发达市场的增长也在减弱。

  宝洁也希望增加高利润率品类的方式,来改善中国市场的状况。然而在2006年SK-II化妆品在中国市场遭遇危机后,宝洁高档护肤品领域一直被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品牌压制。宝洁在华的中档护肤品牌玉兰油虽然在百货渠道相对成功,但也遭遇本土日化品牌上海家化的佰草集、自然堂、相宜本草等的激烈竞争。

  去年年底到今年初,宝洁一改往年在华的“保守”作风,持续发力推出或准备推出一些护肤品的新系列和新品牌。2012年11月,宝洁旗下玉兰油推出专供本土化妆品专营店销售的花肌悦系列,2个月后又向专营店推介仅在该渠道销售的“海肌源”品牌,此外,“草本植物理念”高端护养品牌“东方季道”也计划于今年3月推出。

  “相对于个人健康护理品和家居护理品,美容护肤领域不是宝洁的优势所在。”一位本土化妆品品牌人士表示,虽然宝洁实力雄厚、质量过硬、管理科学,但“海肌源价格太红海、卖点无特色、合作条款不优惠,东方季道主打的草本护肤理念此前也早已有佰草集、相宜本草等在专卖店渠道、品牌影响已经成熟的本土护肤品牌”。

  间接影响

  尽管过去几个财季的业绩不太理想,但宝洁最新财季的表现还是惊人。1月25日,宝洁公司发布财报称,截至去年底的2013年第二财季,公司净营收为221.75亿美元,同比增长2%,净利润同比暴涨约140%,至40.57亿美元,创下自2011年一季度以来新高,同期每股盈利为1.39美元,高于每股平均预期的1.11美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本土日化人士表示:“净利润的飙升建立在压缩各种费用的基础上,虽然短期能让财报好看,但从长期而言会影响未来的销售表现。”

  在去年7月结束的2011~2012财年,由于业绩不理想,麦睿博屡遭“弹劾”,华尔街著名维权投资者威廉·阿克曼向宝洁董事会提出“更换CEO麦睿博、缩减成本、增加利润”的要求。

  在2012~2013财年第一季度利润仍然下滑后,麦睿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重申,将会在全球范围内裁员5700人,计划在2016财年末实现节约100亿美元成本的目标,其中60亿美元来自对产品生产成本节约,10亿美元是营销效率提高所节约的资金,以及30亿美元来自对非生产运营开支的削减。

  虽然宝洁全球裁员计划具体涉及哪些国家、哪些部门和哪些人还未可知,但“宝洁在全球市场的发展状况、裁员和压缩成本的举措,多少会影响到中国员工的信心,让一些员工看不到前途”。周毅说,如果再加上本土企业或其他外资企业抛出绣球,并且提出优厚的条件,势必会间接影响到员工的流动意向。

  尽管如此,日化业内人士白云虎认为:“每家企业每年都有人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个别高管的离职不会影响宝洁的整体策略。”在他看来,宝洁还是本土化策略相对成功的跨国公司,即便目前整体表现放缓,个别品类的表现不突出,作为年销售额达到近840亿美元、利润近100亿美元的大公司也完全有能力调整,而本土日化企业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

  竞争与流动

  “这两年从宝洁、雅芳、强生出来的人很多。”江苏一家本土日化企业人士周毅(化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所在公司就主动吸收了不少这些公司流出来的人员。

  不过在人才的磨合过程中,周毅也发现,这些看上去很牛的外企人员,单打独斗时,实际作战能力很弱,“策划案很完美,但是可操作性不强。”他们逐渐意识到外企更多还是靠一整套运作系统来支撑,“打仗”是靠协作和配合的“集团军”。也正因如此,很多这样的人才最终未能融合进本土企业的文化。

  华东一家本土日化企业负责人也有类似困惑,他所在企业中,来自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强生等外资日化企业的人才都有,此前他们曾从宝洁中国引入一位研究部副总监出任该企业的研究总监,后来发现并不适合该岗位。知情人士介绍,像宝洁这样的公司分工细致,即便是科研也分前台、后台等不同领域,会有若干个副总监分管各自的细分业务。

  “这也是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之一,是希望成为一套系统的螺丝钉还是尽快发展成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上述人士表示,这也是曾经让人趋之若鹜的宝洁等外企吸引力下降的原因之一,或者考虑先在这些外企中镀金再寻求更多发展机会。

  除了对于职业经理来说更大的发展平台和自我成长空间,上海一家本土化妆品企业高管陈云(化名)认为,行业环境的变化、本土日化企业发展和影响力逐步扩大,以及他们薪酬福利和文化逐步得到认可和接受也是外企日化人员流动的重要原因。

  对于日化企业人才变动的趋势,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也深有感触。20年前,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的优秀毕业生大批被宝洁等外资日化企业招走,本土企业在人才吸引方面几乎无招架之力,“但是近5年来,无论在经营管理理念,还是在薪酬待遇等方面,本土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与外资企业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一个例子是,前些年从上海家化出去到跨国公司的人,有不少表示出“回流”的意向,其中包括一些外企的高层。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刘琼)

宝洁连推四个新品牌 在华被疑创新乏力

宝洁两大“离职案”隐情 研发中心的尴尬

宝洁部门利益分配不均 研发管理人才频繁离职

马光远:宝洁等日化巨头涉嫌“价格联盟”

宝洁第二财季净利暴增140% 超40亿美元

搜索更多: 宝洁

责编: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