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商报  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商报 >> 商企动态 >> 零售商动态 >> 正文
烟台首现聋人餐厅 员工均用手语交流
http://www.redsh.com 2011-10-03 红商网 发布稿件

  红商网讯:在烟台莱山区万象城步行街,有这样一家茶餐厅,员工之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是手,通过手语默契地完成每项服务。

  这就是烟台首家以聋人为主题的烟台爱加倍茶餐厅。一共有10名员工,除了2名店长为听人(行业内对正常人的统称),其他店员全是聋人。

  烟台首家“聋人餐厅”现身港城,聋人当起餐厅服务员

  2011年6月17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试运营,烟台爱加倍茶餐厅在烟台正式开业。这是一家隶属于山东省爱聋手语研究中心的饮食业单位。

  茶餐厅位于莱山区万象城步行街,外表看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不是座椅,而是一个透明的厨房,隔着明净的玻璃,顾客可以看到厨师手头的工作。

  有工作人员看到有顾客进来,点头微笑,没有说话,用目光告诉你,上二楼就餐。沿着楼梯走上去,墙壁上悬挂着各国手语表达“爱”的油画。

  “这是烟台首家以聋人为主题的茶餐厅,餐厅的工作人员除了我和副店长外,都是聋人。”杨莉告诉记者,“名义上是店长,但我只起辅助作用,为不懂手语的顾客做翻译。这里的工作全部由聋人承担,包括店面的设计,饭食的制作等等。”

  杨莉告诉记者,“爱加倍”是音译古希腊语“Agape”意为“无限的爱”。这里有10名员工,8名是聋人,年龄最小的19岁刚从学校毕业,最大的46岁。

  杨莉说,现在茶餐厅处于赔钱的状态,希望一年之后能够好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理解和缺少翻译人才。不懂手语,很多人和聋人交流还是有障碍,“一旦客人多的时候就我和副店长两人跑上跑下的翻译,有时候真的忙不过来。”

  杨莉说,这里不但是一家企业,更像一个家。每个人从早上9点一直待到晚上8点半,一起吃饭一起工作,晚上下班成家的同事回家,年纪小的,这里还有宿舍,大家一起入眠。

  对员工来说,这里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一个家

  茶餐厅刚刚开业,客流量不是很稳定,多的时候一天可以达到五六十人,最少的也就几个人。记者看到,上午11点半的时候,餐厅里就来了两位客人,但服务员的脸上却依然挂着微笑。

  作为店长的杨莉年龄其实并不大,去年从河南中州大学手语翻译专业毕业,考取了公务员,但最终放弃了。

  “我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后来认识了山东省爱聋手语研究中心的林勉君老师,得知现在聋人在就业环境和就业前景方面还不是很乐观。”杨莉说,由于专业关系,她经常参加一些手语翻译的活动,发现很多聋人由于交流上困难,丧失了很多机会。

  “虽然我的力量有限,但希望能一点点改变。”杨莉说,这家茶餐厅是林勉君老师一手策划,美国爱心人士余超华先生出资创办,期间还有很多好心人的捐助,使得这家茶餐厅能顺利运行。

  作为这里的普通店员,范红珍来自烟台龙口,自从2007年从烟台聋哑中心学校美术专业毕业后就在一家汽车制造厂的流水车间里做操作工人。“我在车间工作的时候,很不开心,每天都都重复同样的动作,自己就像个机器人,很刻板。”范红珍用手语告诉记者,杨莉在一旁翻译,“后来我到了这里,感到这里很轻松很自由,就像一个家。”

  杨莉说,范红珍在这里还结识了人生的另一半———刘盼,和她一样都是聋人,现在在爱聋手语中心做设计工作。说到这里,范红珍好像感觉到了什么,高兴但有些腼腆的指着手上的戒指给记者看,目光里透着幸福感。

  聋人生活环境较为封闭,希望社会多一点这样的平台

  山东省爱聋手语研究中心老师王云说,聋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是我们无法想像的。语言的障碍,使聋人无法与外界交流与沟通。另外,现在社会福利企业发展滞后,导致聋人就业无法保障,大批本来实力就弱的福利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使大量聋人失业,也使许多新毕业的聋人大学生就业无门。

  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教务处主任刘秋芳老师说,现在国家对残疾人教育很重视,现在基本实行了免费教育,但现在社会对聋人认识不够,大多数聋人一直生活学习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

  “其实,除了听,聋人什么都会。”刘秋芳说,一些有意向招聘聋人的企业都因沟通困难而无奈放弃。

  刘秋芳说,由于听不见,他们较少受外界的干扰,工作比一般人更专心。由于听不见,眼睛成了他们接收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长久的磨练使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很会“察言观色”,对事物的领悟力比较强。像烟台爱加倍茶餐厅这样的一个给予聋人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真的希望能再多一点。

  山东省爱聋手语研究中心的王云老师说,茶餐厅只是手语研究中心搭建平台的一部分,将来还会随着发展开辟更多的平台。

 相关阅读
搜索更多: 聋人餐厅

来源:齐鲁晚报   责编: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