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与外资连锁、家居企业大规模收缩相反,在进入中国市场3年后,马克斯-斯宾塞百货公司(Marksand Spencer,即玛莎百货)并未如有些人预言的那样“水土不服、关门大吉”。虽然仍未盈利,但公司已经着手计划开设其在中国的第5家分店——新店铺定于2013年开业。其CEO马克·博兰德表示,中国和印度将成为玛莎百货的下一个重点市场。
作为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玛莎百货的国际化起步较晚,步伐也一直不大。尽管玛莎百货目前在英国与海外的分店数字分别为600家和300多家,但其海外业务的收入却仅仅占公司总收入的10%左右。
而马克·博兰德的表态则意味着,这种一边倒的局面将要被改变。
玛莎百货已有127年历史。它的不断创新,曾多次给英国百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很长时间里,玛莎百货的单位面积盈利能力都是同行中最高的。1998年,玛莎百货更成为了英国第一个盈利超过10亿英镑的零售商。可谁能想到,这家零售巨头却是从借贷而来的区区5英镑开始起家的。
“便士市集”
玛莎百货的创始人米歇尔·马克斯,出生于俄罗斯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由于生活所迫,19岁时他决定独自去英国闯荡。1884年,米歇尔辗转流落到英格兰北部的利兹市,但他身无分文,英语又说得不好,几乎没有机会得到任何工作。好在,当时利兹市聚集着很多犹太人,其中一位做批发生意的富商杜赫斯特很欣赏米歇尔忠厚诚实的性格,愿意借给他5英镑。
那个年代的5英镑已经足够作为一笔小生意的启动资金了。于是,米歇尔在利兹市的柯克凯特市场里租下一个摊位,销售指甲刀、螺丝钉、木勺、肥皂之类的商品,开始了小商贩的生涯。杜赫斯特则成了他的第一个供货商。时至今日,这个摊位仍在营业,是玛莎百货最小的分店。
米歇尔的销售方式与众不同:他不像别的商贩那样尽量将货物标上高价、然后通过讨价还价卖出,而是直接打出“不要问价钱,每件一便士”的招牌。这种新奇的方式吸引了不少顾客。其实,米歇尔是因为说不好英语而不得已采用了这一招,没想到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进货时,米歇尔总是尽可能挑选最优质的货物,这让顾客在他的摊位经常能买到物超所值的商品。因此,米歇尔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仅仅两年时间,米歇尔便将“便士市集”开到了约克郡。此时,他的零售生意已经初具连锁经营的味道了。
很快,米歇尔发现,光凭自己一个人的资金和精力,很难跟上业务的快速拓展。于是,他再次找到杜赫斯特。但杜赫斯特无意做零售生意,便把自己的出纳员托马斯·斯宾塞介绍给米歇尔。1894年,斯宾塞带来300英镑投资,成为米歇尔的合伙人,两人各持一半股份。
此后,“马克斯-斯宾塞”公司发展迅速。到1900年,马克斯-斯宾塞旗下已有36家“便士市集”和12家开在繁华商业街上的零售店。
变身专卖店
斯宾塞和米歇尔在1905年和1907年相继去世。米歇尔去世时,其独子西蒙·马克斯只有19岁。于是,代表斯宾塞家族利益的威廉·查普曼成为公司董事局主席。经过10年的利益争夺和官司,西蒙最终在1917年取得了家族事业的掌控权。
与西蒙一同进入公司董事会的还有伊斯利·西夫。伊斯利比西蒙小两岁,两人是多年好友,互相娶了对方的妹妹为妻。伊斯利也是犹太裔,父亲是来自波兰的商人。由于常年协助父亲经商,伊斯利具备丰富的商业知识和经验。
1924年,西蒙专程去美国访问了当时世界最大的百货公司——西尔斯公司。考察归来,西蒙决定通过集资的办法,加快开设新店的步伐。尽管此时,通过一些小规模的收购,玛莎百货已经成为英国最知名的零售公司之一。
此前,玛莎百货和其他许多杂货店一样,出售各种各样的商品,这些商品除了价格低廉这一点以外,没有其他共同之处。西蒙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将公司的业务集中于经营衣着、家纺类商品。
新改组的玛莎百货公司由杂货店转型为专卖店,并在几年内就在英国的衣着和纺织品销售业中占据了领先地位——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
1930年代,玛莎百货开始在一些分店引进“咖啡吧”的服务:为逛店的顾客提供便宜、卫生的食物。这一服务大受欢迎,尤其在后来的二战期间,很多顾客甚至专程来到玛莎百货品尝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