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文曝光大陆方便面被污染
随着事件调查的深入,公众对“塑化剂”相关知识的“自学”热情也在增加。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柳春红副教授及其同事最近被《食品科学》杂志接受的一篇论文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论文称,受包装中的塑化剂溶出影响,市售方便面和方便米粉存在不同程度的塑化剂污染。
调查样本为作者与同事在去年10月从广州市各大型超市随机采购不同品牌和口味的56份方便面和25份方便米粉食品作为样品。结果显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且检出品中的含量值远高于国家允许的在塑料包装中的特定迁移量标准。
该论文还援引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DBP、DEHP耐受量,即每千克体重每天摄入分别不超过0.01毫克和0.05毫克。如果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食用两包方便面(每包含面饼90克和调味料酱包8克),DBP、DEHP暴露值就有可能超标。
其他如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等单位的学者在2008年发表在《食品科学》的一篇研究文章显示,在油脂类固体食品、油脂类液体、非油脂类蔬菜、水果三类14种食品中检出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约69%的含量高于欧洲规定的每天0.3毫克/千克体重的标准,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在被检食品中有较大的迁移。
少用塑料制品加热及盛放食品
上述两位专家的论文指出,大量塑化剂正在向食品迁移。
“在大陆的食品行业,截至目前还没有见到故意添加塑化剂的报道,但我们在生活中,每天会遭遇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厉曙光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塑化剂(即增塑剂)一共有20多种,是一种化学原料。其中最常用的有三种,DEHP、DVP和DOP。此次台湾发现的是DEHP,即邻苯二甲酸酯(2-乙基己基),为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常常用于塑胶中,例如农膜、塑料袋、玩具、橡胶管等,占全球塑料增塑剂消费量的86%,可增加塑胶的弹性。
厉曙光建议,少用塑料制品盛放食品,尤其是热的和油的食物。因为大多数时候塑料制品并不适合保存这些热的和有油脂的食物,即便是我们所认为安全的密胺制品,也会析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包括著名的“三聚氰氨”。对于儿童,尤其要杜绝使用塑料用品作为食品器皿。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号称安全的塑料制品,也都不要给儿童使用,至于微波炉加热时,更不可用塑料制品或者保鲜膜之类。
塑化剂应纳入政府监测范围
塑化剂危机发源于中国台湾,问题的发现纯属偶然。一些黑心厂商作恶数十年而未被发现,与食品监管的漏洞不无关系。全世界的食品常规检验都还没有塑化剂这个项目,更有专家指出,我们正长期暴露在塑化剂环境中。
现在全世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年产量超过200万吨,其中90%被用于增塑剂。而且,许多化妆品和
纺织品的生产也离不开邻苯二甲酸酯。环境中残留、积累的邻苯二甲酸酯普遍存在,而人体主要通过食品和空气两个途径吸收它。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过去几十年来男性精子数量和生育能力的下降,与摄入越来越多的邻苯二甲酸酯有相关性。
塑化剂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所析出的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环境激素。谨慎观点认为,环境激素主要对人体的生殖系统产生伤害,对于女性会引起乳腺疾病、子宫肌瘤等,对于男性则会造成精子活力下降、不育症,甚至更严重的生殖系统癌症等。目前通过小鼠实验已经发现,塑化剂会对小鼠的几代都产生致畸等影响。
但是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人体内“塑化剂”的情况作过毒理试验,它在人体内的含量有多少、多少含量属于安全范围、超过多少量有危害性、危害性是什么等相关研究,均未知。
因而,我们也希望,这场食品安全危机能引起更多人对生活环境的重视,希望政府能将塑化剂纳入环境监测的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