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澳优这种规模不是特别大的企业来说,我们不能做所有的事情,只能做某一个领域,而且要做到极致。”颜卫彬说。颜认为相比蒙牛、伊利等巨头,二三线乳企只有走差异化路线,做好局部区域市场,推动产品结构升级方能存活下来。利润毛利高达60%以上的婴幼儿奶粉市场是首要之选,其消费群体非常忠实,频次非常稳定,波动性比较小,利润也最为丰厚。但建立起高信任度并非易事,颜认为目前只有主打全进口概念才能与外资巨头相抗衡。“丑闻让蒙牛等一线大品牌不断成为众矢之的,消费者信任度没有恢复过来,这给了国内澳优、雅士利等二线品牌暂时的喘息机会。”陈昊雯说。
喜忧参半
2009年,中国乳品进口量从2008年的12万吨增至60万吨,去年为45万吨,首当其冲的是婴幼儿奶粉市场。来自新西兰的占据60%至70%,其余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及西欧。同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称,去年国内婴儿奶粉产量首次下降了12%左右。但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明宇认为,目前可供中国进口选择的安全、高质量以及稳定的奶源却非常有限。新西兰乳品产量只有世界的2%,却占国际乳品贸易的35%。随着收入的提高以及对营养保健产品需求的增多,亚洲的消费者将对优质奶源尤其是新西兰、荷兰等地的乳制品更加追捧。“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内需增速超过了本地乳业发展速度。”陈明宇说。这使得澳优、雅士利等这些全部依赖于进口奶源的“轻公司”的海外并购愈发紧迫。
不过,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升则对这一洋务运动模式不看好:“未来中国的乳品生产仍有巨大增长可能,但必须靠来自本地的牛奶产能,寄希望于进口是不现实的。”澳新国民银行(ANZ)经济学家科恩·威廉姆斯(Cohen Williams)预计从2009年至2019年,中国的乳制品总消费量将攀升到3600万吨,最佳进口地新西兰则最多只有400万吨。
巨大缺口催生了日渐高企的“中国价格”,但中国买家却无定价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奶制品期货3月中旬收于19.65美元,创32个月来新高,新西兰全脂奶粉今年前三个月就已上涨41%。由于预期进口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中国买家不得不选择恐慌性进口,导致国内自新西兰进口的原料奶今年前3个月的进口总量已超全年限额。自2月26日起,海关已将进口关税由8%提高到15%。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提高关税可能是我国政府对国内奶牛养殖业采取的阶段性保护措施。美国乳品行业协会预测今年中国进口的奶源将有50万吨,若加上其他乳品如乳清粉、半成品、成品等,进口奶将达到70万吨,相当于600万吨牛奶。而中国一年的牛奶产出量为3500万吨,进口奶量占中国牛奶量的18%。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透露,据农业部数据显示,进口奶粉每增加10万吨,相当于减少国内34万头奶牛产量。
即使如此,进口数字未来还将大幅增加。2008年中国和新西兰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将在 2019年1月1日前对 97.2%的新西兰进口产品实行零关税,乳制品名列其中,这一利好将催生中国乳企更多地在该地展开收购。受惠于自由贸易协议,新西兰进口奶粉日前每吨成本已经比国产奶粉便宜千元以上,而能否在海外建立奶源基地已成为国内乳企获得高质量的奶源、降低原奶采购成本的最直接的突围途径。
“要鼓励中国乳企的海外收购,但解决乳业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说。宋认为要想重塑乳业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以全产业链的模式生产乳制品,希望3到5年内国内企业自有奶源所占比例要达到40%到50%。
“小规模的海外收购无法缓解中国奶源整体性需求,在产业以及价格控制方面,谈判弱势的局面仍然无法打破。另一方面,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中国公司却很难参股恒天然这样的超级巨头。”王丁棉说。王认为澳优这种完全依靠国外奶源的轻公司模式应该只是行业补充,一旦大行其道成为主流将危及产业链。
“2005年以来,洋奶粉几乎每一两年就涨一次价,而且集体提价的周期越来越短。随着外资巨头产业控制力越来越强,留给中国企业的收购机会窗越来越小了。”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对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