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瘦肉精事件将不可避免地使国内生猪养殖业出现变革。东莞证券分析师黄凡表示,大型养殖企业的食品安全保障系数相对小型农场和散户更高,此次的“瘦肉精”事件,从长远来看将进一步提高规模养殖企业的价值,加快行业整合和兼并的过程。目前国内生猪养殖以散养为主,5万头以上养殖厂仅占出栏量的0.64%,规模化将是大趋势。
中投证券蒋鑫在报告中指出,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速度大大落后于下游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速度,2008年以来,不少下游屠宰及肉制品企业也开始积极进入上游,这有利于公司生猪供应的稳定和产品品质的保证,同时有助于品牌的建设。但向上游延伸也要适度,企业要控制好自供的比例,国外大型肉类加工企业的原材料自给率多在50%左右。
需多渠道堵住“瘦肉精”
事实上,“瘦肉精”事件并非首次遭到曝光的,而这种类似行业“潜规则”一样的毒瘤如何才能彻底清除,避免再度危及消费者成为各方讨论的焦点。
国泰君安胡春霞表示,此次爆发的问题是行业性事件,出问题的环节主要在养殖阶段,最近几年生猪养殖环节添加“瘦肉精”以行业潜规则的形式一直存在,面对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生猪供给市场,双汇管理层存在监管缺失的重大责任。但是由于检验检疫涉及养殖、运输、屠宰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从严监管都可以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2010年10月20日,《关于进一步加强“瘦肉精”监管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农业部牵头负责“瘦肉精”监管工作,“可在生猪养殖、收购、贩运、定点屠宰环节实施对 瘦肉精 的检验、认定和查处”,卫生部、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务部、质检总局等也在不同环节各司其职。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实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对瘦肉精的监管目前而言只存在于两个环节:养殖环节生猪出栏时的检测,由各地畜牧部门下属的动物卫生监督所进行,同生猪的检疫一并进行;另一个环节是屠宰企业的自检。
一位地方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坦承,由于检测成本高、人员编制少、工作量大、检测时间长等原因,出栏时的瘦肉精检测并不是全检,而是按照符合国家规定的比例抽检,部分地区该比例仅为出栏量的2%,“全国各地目前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实现全检。”
屠宰环节企业的自检也同样是以抽检的方式进行。济源双汇公司原总经理曹连友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表示,“企业自检是通过化验生猪尿样,进行定性分析。一直以来,公司执行的都是集团标准,即按照4.5%。的比例抽检。由于实行以销定产,每天加工生猪在2000头至6000头,如果提高抽检比例势必耗时耗力,将难以保证生产进度。”
应该说这两个环节的共同缺失导致了瘦肉精的猖狂,业内认为,必须大幅提高瘦肉精检测的比例。但也有畜牧业人士表示,全检在每年全国超过6亿头出栏生猪的情况下几乎是难以实现的,应该探索更好的解决之道,比如堵死“瘦肉精”的购买源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