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从第二到第四,这是台湾著名食品公司统一企业 (下称 “统一”,0220.HK)在中国方便面市场上最大的尴尬。
虽然2010年上半年,统一的方便面市场份额经历三年的连续下滑后止跌回升,但这样的好兆头并没有改变业内对它的不再乐观的态度。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开始至今,统一在中国方便面市场的份额一直在10%左右徘徊不前。而同期进入中国内地开拓的康师傅,已经稳坐方便面市场的头把交椅,而且从2009年开始,康师傅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
发展乏力
方便面是统一赖以起家的拳头产品之一,已经全面地覆盖了高中低档细分市场,但是,统一在方便面领域的耀眼光环,自2004年时开始逐渐淡去。
此前数年里,一直是康师傅、统一雄霸中国方便面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两个品牌不仅占据了内地方便面行业半数的市场份额,还拥有较高的忠诚度,整体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品牌。
2004年,统一被华龙日清(即今麦郎方便面)以微弱的优势超越,丢掉了市场第二的位置。根据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当年,在销量上,康师傅、华龙日清、统一三家的市场份额分别是27.4%、16.3%、12.5%;在销售额上,康师傅的优势更加明显,占到整个市场的37.7%,华龙日清、统一分别是14.8%和14.7%。
从2007年开始,统一的方便面销售额更是一路下滑——2007年24.46亿元,2008年22.55亿元,2009年21.21亿元。尽管2008年统一成为北京奥运会唯一指定方便面品牌,但这样的重大营销举措也未能止住下滑的态势。
在2008年时,统一已经跌落出行业前三,河南白象挤了进来。2009年,统一与白象一直在角逐行业第三的位置。此时,康师傅在中国方便面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50%,统一则在10%上下徘徊。按AC尼尔森的报告,以销售额为基准,统一方便面2009年的市场占有率仅为8%-10%之间,康师傅则达到54.6%的新高,在康师傅财务长林清棠的期望中,2010年底,这个数字甚至可进一步提升至60%。
这期间,统一一度希望通过控股甚至是参股华龙日清来改变 “出局”的命运。
2007年3月,统一台湾总部就高调宣布,计划收购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华龙日清”)和其子公司河北华龙日清纸品有限公司的股份,以此扩大其在中国大陆市场的业务。
之后,统一与华龙日清的合作在传言中由 “收购”变成 “合资参股”,但这一合作最后无疾而终。华龙日清是2004年日清食品株式会社注资15.54亿入股华龙,成立的由华龙控股66.6%的合资公司,据当时知情人士透露,华龙和日清两家企业对合作的态度十分微妙。
僵局求解
在连续三年下滑之后,统一的方便面业务在2010年终于迎来向上势头。
2010年8月,统一发布半年报称,上半年统一的方便面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5%。同时,方便面业务的亏损也大幅减少至1260万元人民币,同比减亏52.3%。
对此,统一的解释是,企业延续了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经营策略,进行产品结构的全面优化,致力于高毛利高报酬的中高价面市场。尽管2010年上半年,方便面的主要原材料价格普遍大幅上扬,但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了企业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
这场战略性调整,在统一内部被命名为“凤凰计划”。
按照计划,统一开始聚焦中高端方便面市场,进行产品瘦身,将原有的20多个单品系列缩减到10来个,将产品由260种削减到100种以内,清理掉“销量小/毛利差”的“不健康产品”,包括定位平价面的“好劲道”系列。
由于保留下来的都是高毛利、高附加值的产品,统一方便面的毛利率也从2006年的21.4%,上升至2009年上半年的30.5%。有数据显示,2009年统一方便面在中高价面市场上的市占率高达30%,列康师傅之后、居中高价面第二品牌。
一直以来,中低价方便面支撑着中国面业超过70%的大盘,然而巨大的产销量却不能带给企业可观的利润,行业超过七成的利润来自高价面市场。因此,在销量与利润的关系处理上,统一选择了利润,将市场重心撤出了中低价面市场。
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正略钧策公司顾问王益民认为,之前方便面行业的快速增长是基于 “量的增长”,增速放缓甚至盘整期的方便面行业将进入“质的增长”阶段。
共2页 [1] [2] 下一页
来源:经济观察报 贺文 责编:寄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