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对手快速完成跑马圈地的过程后,零供关系的不和谐正在拖家乐福中国市场的后腿
红商网讯:2010年可谓是“零售教父”家乐福的“霉运之年”,从年初撤出日本市场,到年中频发的“质量门”,再到年末炒得沸沸扬扬的康师傅“断供门”,家乐福的烦心事一件连着一件。消费者纷纷抱怨:“家乐福到底怎么了?”
“断供”仍未解决
12日,经济导报记者在济南家乐福超市看到,在其他超市已经提价的康师傅面霸系列和经典系列仍然没货。对此,超市工作人员说,康师傅袋装系列已经缺货很久了,由于双方尚未达成和解,预计春节前仍会缺货。“不过,康师傅桶装面、糕饼和饮料等产品一直正常供应。”上述工作人员说。
虽然双方均称谈判之门并未关闭,但显然康师傅和家乐福均对从去年12月初便开始的“断供门”铆足了劲,谁都不愿轻易让步。导报记者了解到,双方谈判已有一段时间,但家乐福仍坚持扣除康师傅经典系列0.2元涨价中的一半,相比在沃尔玛等其他卖场顺利完成加价的举动,这引起康师傅的极大不满。
家乐福总部公关总监陈波说,“为稳定物价”,家乐福未同意康师傅的调价要求,从而导致对方断供。康师傅则对上述说法进行了态度鲜明的反击,其表示,新一轮谈判中,家乐福提出返点的要求太过苛刻,因康师傅无法满足其要求而被家乐福停止采购。
竞争对手赶超
不仅如此,家乐福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发展可谓步履蹒跚。据导报记者统计,去年,在扣除合作收购的河北保龙仓民营企业11家店之后,家乐福在中国内地仅开设了不足20家门店。由于持续亏损,家乐福去年关闭了4家门店,广东佛山店将于本月20日关闭,至此,家乐福将彻底退出广东佛山市场。
反观家乐福的竞争对手,作为世界零售业头号,沃尔玛去年在内地新开门店47家,其在华门店总数更是达到了224家。进入内地市场较晚的大润发和乐购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去年大润发和乐购在内地分别开设了22家和21家新门店。截至去年12月31日,大润发在内地门店总数达到了143家,直追家乐福172家门店总数,而乐购在华门店数也突破了90家大关。
在国际市场上,家乐福更是加紧收缩,退出多个市场。先是去年初无奈退出了意大利南部市场,此后又关闭了比利时的21家门店和法国总部大楼;3月11日,在日本市场拼搏10年的家乐福黯然离场。
商业模式“瓶颈”
身为“零售教父”,家乐福的商业模式一度非常成功,成为零售行业的标杆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向供货商转嫁成本收取“进场费”以及延期回款实现盈利。家乐福把上述模式做到了极致。
传统意义上来说,零售商的收入应该来自于购销差价,而不是“进场费”等非零售业务。但由于竞争激烈,目前零售商主营利润在减少,非零售进账在增加。业内估测,对家乐福等一些大零售商来说,供货商进场费能占到营业额的近40%。
但是这种蜕变的商业模式也是双刃剑。当渠道费用成为零售企业的主要盈利来源时,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其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
“与康师傅这样的优质供应商发生矛盾,正是其发展不顺的一个缩影。”流通行业知情人士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战略组研究员林瑞明分析认为,在经历了2009年中国市场店面数量和营业额均不理想的危局后,家乐福的窘境在去年并未得到多大改善,反而问题多发,有加速下滑的趋势。如大连、西安等多家门店关停,并于去年六七月间突发“家乐福离职门”。
导报记者注意到,在零供关系方面,家乐福做得似乎并不太好。去年6月,即有青岛供应商以收取进场费和拖欠货款为由将家乐福告上法庭。
“在规模经济不明显的时代,家乐福依靠盘剥供应商的方式,更有助于实现面向消费者的低价策略和零售企业自身的高盈利,” 林瑞明说,“但在竞争对手快速完成跑马圈地的过程后,零供关系的不和谐正在拖家乐福中国市场的后腿。”
延伸阅读
“掠夺”式扩张难持续
目前,家乐福供应链既没有沃尔玛用信息化打造的垂直供应链的优势,也很难与好又多、永辉等企业的“草根供应链”竞争。家乐福供应链的短板效应似乎越来越明显,如果不把重心放在改善短板上,依旧只靠“掠夺”式的扩张来抢占先机,家乐福将被更多外资甚至本土竞争对手超越。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家乐福要向沃尔玛学习,全面提升信息化的应用,打造最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努力改善盈利模式,提升单店运营效益。
业界分析,家乐福要改变现状,必须从盈利模式和内部制度等方面同时进行改善。当然,对于正经历全球战线收缩之痛的家乐福来说,这并非易事。目前,对家乐福争议最多的是管理采购中的商业贿赂现象,这些领域的腐败毒害了家乐福的成长。由于家乐福种种问题的发生经常不是“点”,而是“面”;不是个别,而是“群发”;不是痛定思痛从此严格把关,而是同样错误屡次出现。由此断定,它的自我定位、管理能力和经营理念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改正,最终将被消费者遗弃。
来源:经济导报 邵好 责编:寄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