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主导对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展开“危机托管与重整”,在国内资本界并不多见。因此对于有官方背景的高科奶业在“太子奶”危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业界和舆论存在着针锋相对的看法。
一种看法将高科奶业视为“卖牛的看牛娃”。据了解,按照株洲市人民政府代表与李途纯等太子奶股东签字认可的《会谈纪要》和《资产租赁合同》,高科奶业的首要目标是代表政府支持、发展太子奶,不以盈利为目的,其经营收入原则上将作为租金及用于太子奶偿债。但有质疑称,高科奶业的经营导致太子奶经营状态不升反降,“创业元老”大批下岗,大量技术骨干和销售精英流失,营销核心团队从1000多人减少到150余人,员工总数也从1万多人减少到约2000人,企业债务增加,而且高科还未按规定支付租金。至于高科奶业推动破产重整,则被指责是作为“放牛娃”的身份,现在竟然要私自把主人的牛卖掉。此外,对高科奶业广告投放、引进战略投资者等,也不乏批评声。
但第一次债权人大会召开后,身为法院指定湖南“太子奶”破产重整管理人的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陈建宏律师则认为,高科奶业堪称“活雷锋”。“高科奶业不仅把生产经营中的收益帮太子奶还债,而且还自掏腰包替太子奶还钱,所以进入破产程序之后自然就成为太子奶的债权人。”
据悉,高科奶业对“太子奶”管理人申报了1.88亿元的债权,是湖南“太子奶”主要债权人之一。
在“太子奶”株洲栗雨工业园,高科奶业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租赁经营或者受托管理“太子奶”,完全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民族品牌发展和地方就业,最大限度地保护各债权人和职工的利益,防范社会动荡,伺机重组新生。
目前,高科奶业聘请盛延龄主要技术传承人何涛担任公司生产技术副总,恢复太子奶的核心技术,保留技术骨干力量;调整原销售队伍,主销省区经理仍绝大部分在岗,生产一线员工基本保留下来,株洲基地员工现有1000余人;通过制定经销商旧欠发货代偿比例政策、尽快恢复经销网络等一系列措施,也在经营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至于为何会主导推动太子奶破产重整,高科奶业称,他们是在经营过程中深感太子奶的债务问题不根本解决,已不可能继续生存,在自主重组与和解债务失败后,只有破产重整,才有可能拯救太子奶品牌、提高对债权人偿还比例、保住员工就业机会、避免破产清算。
如山债务 甩不掉绕不开
无论“太子奶”接下来的路怎么走,都要面对如山的债务。第一次债权人大会,除了通报债权情况和资产状况等,没有就清偿债务等关键问题给出实质性答案,这令一些与会债权人感到失望。
湖南“太子奶”第一次债权人大会官方信息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7日,除劳动债权外,共有1682家债权人参与了债券申报。湖南太子奶破产重整管理人德恒律师事务所编制的《湖南太子奶债权清册》显示,初步确认对湖南“太子奶”拥有债权的企业和个人多达1315家,确定的债权金额约为人民币12.13亿元。此外,湖南“太子奶”还有涉及36家债权人、总额10亿元以上巨额债务,根据目前资料管理人暂无法发表审查意见,或者涉及诉讼未决等原因,被划入“待定”范畴。
纵观“太子奶”的各路债权人,可谓包罗万象——多数为经销商,此外还有花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大量海内外金融机构、基建承包商、设备及原材料供应商、酒店甚至文具办公用品门店等。少则几千元,多则5至6亿元。债权人花名册还显示,“太子奶”是欠税大户,拖欠株洲市地方税务局涉外税收征收分局和天元区国家税务局的税款,均超过了1000万元。
管理人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还披露,湖南“太子奶”拥有的核心资产包括位于株洲市栗雨工业园近40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20多万平方米建筑物所有权、422个有效商标(其中包括2个“中国驰名商标”)、31个有效专利、约6800台(套)机器设备、办公设备及运输设备等。该事务所陈建宏律师说,由于一些建筑物价值核定尚待专业机构评估,因此暂时难以对湖南“太子奶”给予较准确估值。
湖南“太子奶”第一次债权人大会,除了通报债权情况和资产状况等,没有就清偿债务等关键问题给出实质性答案,这令一些与会债权人感到失望。散会后,很多中小债权人聚在一起,久久不愿离去。他们言谈之间关心的问题聚焦于“太子奶”欠他们的钱“能还多少?怎么还?谁来还?”他们设想的出路,五花八门。
“太子奶”目前的控制人,对外界传导着比较乐观的情绪。有消息称,进入四季度,“太子奶”产品在时隔两年后首先亮相济南全国糖酒会,除收获有效的5000万元订单的同时,全国有700多家客户愿意加盟销售网络。地方政府和资本业界一些人士认为,“太子奶”在发酵型乳酸菌奶饮料行业中的技术、产销量、市场占有率等,仍具有领先实力。拥有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通过资本运作恢复持续经营能力,仍有望东山再起。
按照株洲市“重整”思路,在湖南“太子奶”资不抵债、实行重整的情况下,股东丧失权力、债权取代股权顺理成章。一旦“太子奶”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债权人可以选择做股东,也可以选择以现金清偿债务。但具体清偿比例确定,需待资产评估和处置等情况明朗。
对此,有中小债权人颇感担心。一些人对记者说,按照目前的形势,清偿比例极低,显然难以令债权人满意;如果重整失败,最后被迫走向破产清算,结果可能更加惨淡。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张春保 周楠 苏晓洲 责编:寄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