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商业地产并不是中粮置业的“排他性特权”;而中粮置业开发的城市综合体中亦有住宅业态。名义上分工明确的两个兄弟单位,由于实际业务上有交叉重合,同业竞争的存在变得难以避免。
对于能够稳定资金来源的持有型物业资源,中粮地产显然未想放手。该公司在2008年年报中就曾表示,未来将专注于城市中心高档住宅和城市综合体两类战略产品。而城市综合体就是包括商业、办公、住宅等各类房地产产品的“造城”运动。
例如中粮地产在北京的中粮·祥云国际社区项目,规划建设的52万平方米中,就包含了19万平方米国际化商业规划;而成都的中粮·祥云国际生活区,也运作了商业旗舰品牌项目“中粮·大悦城”。
除了业务交叉造成的资源内耗,将住宅与商业分离的路线也给两个独立运作的平台带来发展困境。
一方面,以住宅为主业的中粮地产上市之后就不断遭遇经济和行业周期波动带来的挑战,销售业绩和股市上的表现难尽人意;而大量商业地产所需要的沉淀资金,亦让中粮置业身负资金重担。
“富爸爸”的态度也耐人寻味。
中粮地产上市后,中粮集团对于扶植这个唯一的地产板块上市公司可谓用心良苦。但在2007年8月第一次资产注入成功之后,后续的资产注入并不顺利。
中粮置业在大悦城一举成名之后,集团对其的支持力度一直在加大。2009年更是抛出5年内700亿元打造20个大悦城的宏伟计划。如今,商业地产将成为集团地产业务核心更上升到既定战略的地位。
对于中粮集团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兄弟之间的“争宠”对“富爸爸”亦是尴尬事。
地产业务的整合势在必行。
“主攻住宅地产的中粮地产和主攻商业地产的中粮置业在整合过程中势必有一个磨合过程,这点我同意,但是我认为整合势必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否则我们也不会整合。”中粮地产上述高层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尴尬的中粮地产
中粮集团地产业务整体打包上市,令此前有望作为地产业务整合平台的中粮地产前途未卜。
11月5日,中粮地产发布公告,已使用自筹资金,将中粮集团旗下开发住宅的上海加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51%股权收购完毕。
显然,中粮地产正在加速将集团内部的住宅业务整合到自身旗下。
这次收购上海加来的股权可谓好事多磨。2008年3月,中粮集团的第二次资产注入方案中,包括上海加来51%股权在内、约有40亿元资产、涉及到9个公司的资产欲由母公司打包转让给中粮地产。但这个计划却一度被搁浅。
到2009年9月,中粮地产启动配股再融资计划,拟募资35.37亿元,并依顺序收购中粮集团拥有的5家住宅开发房地产公司的股权,上海加来是募集资金收购名单上的第一个项目。
但受到宏观调控影响,这次配股再融资计划目前还未通过审批。中粮地产遂自筹资金,先行将上海加来项目收入囊中。
“从企业持续经营角度,我们是不可能无限期等待行业政策调控结束后再完成收购的,这样不利于企业长期持续的发展。现在调控的影响很大。先以自筹资金收购部分项目公司,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可以把上市公司的规模和成长性做得更好。”上述中粮地产高层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我们也不排除再次使用自筹资金收购中粮集团旗下其他房企的可能,要因势而变,关键在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但在西南证券分析师肖剑眼中,自筹资金收购是一种无奈之举。“中粮地产目前的处境比较尴尬。”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首先,从整个市场预期来讲,它远远没有达到目标;其次,集团雄厚的地产资产没有按预想成功注入,对于中粮地产在整个行业的地位和今后的运作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目前整个地产行业正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调控,当土地储备和资金流受到一定制约后,中粮地产业绩的实现和周期规模逐步扩大的预期可能会落空。”
截至今年6月底,中粮地产的总资产为137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53亿元,同比增24.87%,净利润同比增7.61%至1.38亿元。但同时仍饱受巨大资金缺口的煎熬。三季报称,因项目开发需要增加银行借款,中粮地产9月末短期借款为35.8亿元,较年初的26.1亿元增加37.47%。
相比之下,中粮置业的风头正劲。中粮集团副总裁、中粮置业董事长史焯炜日前透露,集团已开业的大悦城分别为北京西单大悦城、沈阳大悦城以及北京朝阳大悦城。到2011年,上海大悦城、天津大悦城将陆续推出,此外,北京安定门大悦城、成都大悦城、天津六纬路大悦城也即将推出。
“集团给我们的投资比例占中粮集团的30%左右,700个亿,用五到十年做十到二十个大悦城,这个数量有一点保守。”在品牌联盟交流会上,史焯炜的话,似乎在暗示中粮集团会继续在商业地产上追加投入。
在集团构建商业地产帝国的旗帜下,专攻住宅地产的中粮地产何去何从充满了变数。
“目前中粮地产还是主攻住宅地产。”中粮地产高层人士称,“但是未来会否进行业务转型还是涉及到整合的问题,现在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