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
在国美董事会现任11名董事中,包括执行董事陈晓、伍健华、王俊洲、魏秋立和孙一丁,非执行董事竺稼、王励弘及雷纳德(Ian Andrew Reynolds),以及独立非执行董事史习平、陈玉生和曼宁(Thomas Joseph Manning)。
根据谅解备忘录的约定,董事会将人数从11人增至13人后,建议委任邹晓春和黄燕虹分别为公司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任期三年。邹在国美没有管理职位。
伍健华、邹晓春和黄燕虹三人代表大股东意志;竺稼、王励弘及雷纳德代表贝恩资本;而王俊洲、魏秋立和孙一丁三管理层均由黄光裕提拔。董事局主席陈晓则由国美并购永乐后加入。
国美管理层在10月中下旬便开始积极约见分析师,向市场传达“和解有望”的信号。但董事会内部沟通机制在实际运作中是否有效,还有待磨合。
创始股东与管理层在公司发展战略上的分歧如何被消解?陈晓主政的时代是否即将终结?……国美电器的命运,仍旧笼罩着不确定性。
对此,谈判各方都心里有数。“黄家两名代表进入董事会之后,沟通前进了一步,但矛盾没有根本消除。”前述接近贝恩人士分析,“以后议事过程可能要难一些,但股东有不同声音也是上市公司应有的”。
邹晓春和黄燕虹分别是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成员,但前述接近贝恩人士强调,委员会只是议事机构,决策机构还在董事会。
一位市场人士以“势均力敌”来形容未来国美董事会的局面,“从公司治理上来说是进步。但从决策和效率层面,肯定会有摩擦,会牺牲些效率”。
对此,竺稼评价称:“不能简单说一股独大好还是西方那样股权分散好,因人而异,难以推而广之。一股独大不见得高效也会有错误决策。”
不确定
接近谈判双方的消息人士均承认,此次谈判没有讨论陈晓的去留问题。
对于根本性的分歧选择回避,从谈判上是聪明的策略,但并不意味着争议不复存在。而随着大股东提名新董事入局,陈晓所主张的“做精做强”的发展策略又是否从此被否定、令国美重回黄光裕倡导的跑马圈地时代?一名外资基金基金经理告诉本刊记者,陈晓的去留,的确已引发投资者对于国美未来经营战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接近贝恩的人士透露,“黄家对陈晓仍然很不满,老认为陈晓在抢公司,其实没有抢,也抢不走。”不过,市场观察家普遍认为,对陈晓个人而言,坚持留下,早已有“为名誉而战”的意味,而作为投资者的贝恩,其选择永远会从维护投资利益大局出发,因此并不一定永远是陈晓的支持派。但陈晓在未来董事会中的作用仍不容低估,这不仅因其担任董事会主席一职,也因为董事会里贝恩、大股东、管理层和独立董事各三人的微妙格局。
一位熟悉国美情况的消息人士分析指出,三位管理层董事现阶段表示坚决拥护陈晓在公司的领导地位,但不可能不顾及与创始股东的“旧情”以及未来形势。据他透露,在此次纷争中王、魏、孙三人都与黄家有过单独的私下交流。
“事实上无论是公司管理层还是大股东,都还没想好——要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会在资本市场上对国美是最有利的。”前述接近谈判人士透露。
市场更大的担忧则在于,若黄家最终重掌大权,是否会令国美在公司治理方面出现倒退。很多基金经理相信,未来董事会的斗争是好事,有斗争才有妥协。最能说服投资者的还是业绩,只要国美业绩好,就说明现在管理层值得信任。如业绩不好,陈晓淡出,董事局也应提出令各方信服的接替人选。
一家投行的分析师认为,投资者不大可能接受服刑人士或者没有经验的邹晓春。外国投资者更易接受从公司外部聘请职业经理人。此前深得黄光裕信任的李俊涛,以及目前出任国美电器总裁的王俊洲也有可能成为竞争人选。
“存在外部矛盾时大家可能很团结,一旦危机解除,各种内部矛盾都会浮出水面。”前述熟悉国美人士表示。
共2页 上一页 [1] [2]
来源:新世纪 王姗姗 责编:寄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