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制造商延伸?
登陆北京市场后,SPAR会否将目光更多投向一线城市?
SPAR中国董事长、山东家家悦董事长王培桓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因为SPAR最开始是从二三线城市起步,经过了长达6年的探索、磨合,现在到了向全国推广的时候了。
但问题是,SPAR中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战略。是否进入一线城市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会员企业的规划。比如广州和深圳,要看东莞嘉荣是不是有这样的计划,同样,什么时候进入武汉,决定权在湖北雅思。“如果你问我上海,那就要看能不能尽快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了。”张智强说,不过,对于北京市场,肯定会逐步加速。
SPAR用6年才开了100家店,但这一数字马上将翻番。王培桓透露,明年一年就要再开100家店,“有一半以上的门店网点已签约完毕,而且春节前就会有20家SPAR新店开业。”
然而,扩张一线城市、开更多店或招募更多会员虽然都重要,但这些背后,隐藏的是SPAR在中国市场的“野心”——自有品牌。
在欧洲市场上,SPAR会员企业30%的利润由自有品牌创造,在英国这一比例甚至高达40%,最少的奥地利市场也达到20%。因此有人惊呼,比起零售商的角色,SPAR更像一家制造商,而且这才是其盈利的关键点和可怕之处。
对时下的中国市场来说,它还远没有到可怕的程度。因为从食品、饮料到日化用品,几千种SPAR自有品牌中,只有320种进入了中国,销量占比不到5%,且多以低价产品为主。
尽管一些产品也很受欢迎,像SPAR婴儿湿巾只卖8.8元一盒;4双装的SPAR薄棉袜售价9.9元,还有SPAR薯片等,但自有品牌的铺就之路并不平坦。主要原因是,虽然是全球最大的自愿连锁组织,在中国零售业界也颇为知名,但在普通消费者心中,SPAR依然是个新生事物。在适佰家卖场附近,消费者大多对SPAR一无所知。就连在卖场里抢购的顾客,也仅仅是因为看着像个大超市,商品便宜,至于SPAR,“我一点儿也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人们虽然习惯了接受新开业的超市,但对新“冒”出的超市提供的自有品牌却有着本能的怀疑。
这一点,王培桓表示“很理解”,“SPAR自有品牌的销量与门店的影响力是相吻合的,消费者对它的了解才刚刚开始。”他说:“但我们马上就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作为SPAR中国董事长,王培桓对有着宏大的规划愿景。“我们会逐步增加自有品牌的品种。”他认为,如果SPAR中国会员销售额达到1000亿,而自有品牌比例能达到20%,就意味着有200亿的巨大市场。
这也意味着SPAR中国公司能够获得充足利润,一般来说,自有品牌商品比其他商品的利润要高出10%以上,并且SPAR根本无须发愁为自有品牌寻找分销渠道。
但张智强却不这么理解。因为自有品牌的开发都由各个国家的SPAR公司负责,只有极少部分由国际SPAR主导。拿SPAR中国公司来说,它只负责自有品牌的开发、谈判、设计、寻找代工制造等环节,具体到订货、结算等,都由各会员企业与生产企业自行对接。而且,在SPAR中国公司,会员的股份是均等的。
也就是说,SPAR中国不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它更多是服务会员企业,因此,张智强不认为SPAR更像制造商,“SPAR是零售商,而且一直会是。”他强调说。
共2页 上一页 [1] [2]
来源:超市周刊 陈岳峰 责编:筱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