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两家店铺的开张时间,陆家嘴店内部工程人员透露,预计开业时间会在11月。香港广场店的工作人员也表示,根据进度来看,最快也要9月才能装修完毕。但坊间也有消息说,店铺将在7月或8月开张。对此,苹果中国公关部黄煜娜表示,具体开业时间和信息无法公布。但据记者观察,两家店铺的工程进度十分接近,有可能会选在同一天开张。
另有相关人士透露,从上个月开始,已经有Apple Store上海店的工作员工前往北京三里屯店实习。
[业界猜测]
1.有望销售iPad产品
“在Apple Store里可以购买到iPad和iPhone4吗?”这是所有“苹果粉丝”最关心的话题。可惜,苹果中国方面对此不置可否。记者昨天也电话连线了目前中国唯一一家Apple Store北京三里屯店,店内的销售人员表示,该店内目前也没有销售iPad和iPhone系列产品,也不确定具体的上市时间。店内最为热卖的还是iMac及相关产品,还有iPod nano。
此前潘石屹曾在其微薄上透露,iPad进入中国的时间为今年8月。但该记录随即被删除。若此消息可靠,那么上海的Apple Store若在8月后开业,将有望销售iPad产品。至于iPhone,目前唯一的官方购买途径则是参加联通的3G套餐。
2.不大可能24小时营业
据了解,Apple Store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旗舰店采取的是365天24小时营业的全年无休模式,该销售模式是否也会和其建筑外观一样,照搬到上海店呢?
对于这一猜测,记者从北京三里屯里了解到,目前三里屯店的营业时间是上午10点到晚上10点。相关人士也透露,在全球范围内并非所有Apple Store都全年无休。所以,上海店的营业时间很有可能和北京店一样。
3.用手机就能结账
Apple Store被“粉丝”成为无付账柜台店。店内设有一套神奇的结账系统,销售人员人手一部iPhone手机,内设“EasyPay”付账系统,顾客不必到柜台排队等付账,选好产品后,工作人员可立即提供结账服务。这一惯例应该也会出现在上海店内。
4.应聘门槛比考哈佛还高
随着上海新店的开张,记者在苹果中国的官方网站上也看到了共有10种不同职位正在招聘相关职员,具体数量并未透露。不过,来自苹果官方的数字显示,当初纽约曼哈顿招聘时,收到的有效申请超过10000个,而最终录取的仅为200人,只有2%的人能申请成功。而去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招生比例是7%。就数字统计而言,进哈佛要比去Apple Store上班容易多了。
据透露,Apple Store三里屯店最初招募的65名专业雇员中,不乏创意人员、音乐人等特殊人才。
5.更多城市有望开店
不仅是上海的“苹果粉丝”对Apple Store翘首以盼,香港“粉丝”同样着急。每隔一段时间,香港便会传出Apple Store香港店即将开幕的消息。日前,一位名为Angie Wong的媒体编辑于Twitter上发出了这样一则的讯息:香港Apple Store将在第三季度在香港ifc开业,令一众香港“粉丝”又开始企盼。4月20日Apple宣布了今年财务年度第二季度的报表,其中提到,2011年中国将会开设25间Apple Store,其中有两家将在夏天对外营业。相信除了上海、北京和香港之外,还有更多城市有望迎来Apple Store的光临。
[记者博客]
“苹果”来了
赴南非观看世界杯的旅途中,不少“驴友”的休憩习惯让我至今难忘:无论是在机场候机楼还是在旅游大巴上,无论眼前的风情和窗外的景色多么迷人,许多“驴友”却心无旁骛,或盯着iphone目不转睛,或捧着ipad认真书写……我被这一幕看傻了——“苹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魅力?拿过iphone和ipad拨弄了几下,亲切的页面立刻显山露水:浏览新闻、收发邮件、阅读书报、视频会议、互动游戏、观看电影,甚至直播世界杯……“苹果”无所不能!
我不是“苹果”的托儿,至今还没用上iphone或ipad,但我已被“苹果”文化深深吸引!怪不得,“苹果”独善其身,不与其他系统兼容,依然有那么多拥趸。其实,乔布斯的野心与当年号称要消灭纸张的比尔·盖茨的野心一样大!
传统媒体,一直停留在“内容为王”的巢穴里,不管这个“内容”受众是否喜欢;平面媒体,一直停留在把内容搬上网页的幻想中,不管网民点击量会是多少;纸质媒体,一直关注发行量与广告额,不管电子媒体如何风生水起……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窘境:不知道受众的感受,就无法为受众定制内容;盯着报纸发行量与广告额,就不会思考整合信息的平台与渠道……而这一点,“苹果”做到了。
前天,在新浪微博上,复旦大学青年学者张志安的思索引人瞩目:“1、每天想着把平面版内容搬上网,然后千方百计地收钱,那还是旧媒体的思路;2、本地化,用户参与,增加深度,强化评论,是内容对策;3、媒体的品牌固然重要,但整合信息的平台和渠道(如ipad/kindle)更重要。”——我更欣赏第三点。品牌、产品与通路,孰轻孰重?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品牌与内容,这自然不错。但仔细想一下,有多少品牌与内容是不通过改变产品结构和通路渠道得以生存的?如果“诺基亚”延续木浆橡胶生产,还会有“诺基亚”品牌吗?如果 “柯达”依然坚守胶卷生产主业,还会有“柯达”品牌吗?反观国内,请允许我弱弱地问一句:现在,还有红灯牌收音机吗?还有金星牌电视机吗?……当一个著名品牌不能改变产品结构和通路渠道时,就会“红灯”不亮、“金星”不闪。
“苹果”来了,很好。我们不是欢迎这个“品牌”,而是欢迎它所带来的先进技术与文化。
共2页 上一页 [1] [2]
来源:新闻晨报 周思立 张国伟 责编:筱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