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慢之辩
2009年11月20日,7天连锁酒店登陆纽交所,融资1亿多美元。
藉此,不少市场人士禁不住要问,7天上市后,美国股市究竟还能够容纳几家中国经济型酒店?下一个上市的会是谁?
据公开报道,格林豪泰也曾表示有到境外上市的计划。但至于何时上市,徐曙光并未透露时间表。
从成立到上市,如家和7天都只用了4年。从“年龄”看,格林豪泰还比7天“年长”一岁左右,但奔向资本市场的速度却不及后者。
事实上,不止是上市,在开店方面,格林豪泰的速度似乎也不突出。
根据招股书,截至2009年9月30日,7天开业酒店达283家,而截至2009年12月底,格林豪泰开业酒店才实现近200家。
从2004年11月开出第一家店,到2006年底,格林豪泰开业酒店也不过20家左右。2007上半年起,徐曙光坚持认为经济型酒店行业存在泡沫,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开店的速度,于2008年底,使得开业酒店总数实现近100家。而早在2008年4月,作为经济型酒店后来者的新秀汉庭的开业酒店数量就已经超过100家。
对于开店速度,徐曙光的看法是,“发展快、布点多并不一定代表成功,代表有生命力。”
在开店速度上,徐曙光的做法曾经不被员工理解,其实在上市问题上,据说也有一些员工主动过去向他提意见。
但徐本人对上市有不同的理解。
“资本介入后,他根本不管市场的好坏,要求每年必须有业绩的大幅提升”,这是徐曙光比较厌烦的。另外,上市融资后用来干什么,是他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因为目前在自有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觉得资金还比较充足”。
但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经济型酒店领域,人们总是习惯的将上市与实力联系起来,并依此为标准将他们划分到不同的梯队。其实,这也并非全无道理,上市毕竟可以带来资金和品牌的双重效应。
“我们如果好好拼一拼的话,后劲不亚于这些竞争伙伴。”徐曙光觉得。
而他所说的“后劲”,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指以企业管理、团队素质为基础的“内功”。一直以来,徐曙光坚持要把格林豪泰做成一家“后劲足”的酒店。
格林豪泰总部设有培训基地,专门为旗下加盟店和直营店输送主要的管理人员,而且这些核心管理人员的薪水均由总部发放。
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屋顶”:店长如果做的好,就可能一路升至区域经理,部门总监,公司副总,公司总裁等,“如果他要成长为一个参天大树,上面就不要有房顶”。
“我们要能沉住气,厚积薄发,不能市场上空我们就空,市场上虚,我们就虚”,徐曙光表示。但他也意识到,在这个崇尚“速成”的年代,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共2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筱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