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联街网 >> 商报 >> 企业 >> 消费品牌 >> 正文
天府可乐渐消亡
LinkMall.Cn 2009-03-24 经济参考报  张琴 评论

  联街网讯: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合资13年最高亏损七千万

  天府可乐渐消亡

  重庆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15年前的合资在当时轰动业界,被视为民族品牌发展壮大的典范。然而,双方合作于三年前“不欢而散”,曾占据中国可乐市场近八成份额的天府可乐品牌产品无处可寻,天府可乐集团公司也从明星企业变成特困企业。当重庆天府可乐集团公司近期着手向百事可乐“索回”品牌时却发现,诸多法律和现实问题令“索回”品牌之路困难重重。

  13年合作终成空民族品牌渐消亡

  重庆天府可乐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八大饮料厂之一,90年代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后,八大饮料厂陆续被收购。天府可乐创始人李培全说,外资当时享受超国民待遇,如所得税只有15%,而我们却是33%,大部分饮料厂亏损,不得不接受外方合作。

  在1994年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合资签订的合同中,说明合资目的是“生产天府可乐饮料产品和浓缩液”,并“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由于当时中国实行对碳酸饮料市场的限制政策,百事可乐于1995年初向中国轻工总会提出要求生产百事品牌产品,轻工总会文件回复中要求保证天府可乐品牌50%的生产份额。

  然而,13年合作过程中,百事公司却逐年减少天府可乐品牌产品的生产,到2005年时已不到0.5%,市面上几乎看不到天府可乐的产品。而1994年以前,天府可乐年产量20万吨,年产值三亿多元,年利税6000多万元,占据了当时中国可乐市场份额的75%。

  这13年,合资公司累计最高亏损达七千万,中方公司未分得一分利润。到2005年,天府可乐集团连续八年被评为重庆市特困企业,债务高达1亿4千万元。2006年,百事可乐提出收购中方公司股份,天府可乐集团由于债务沉重、发展无望,迫于无奈出售了全部股份。至此,百事控股94.4%,只有5.6%的股份为天府可乐集团上级控股公司重庆轻防控股集团公司所有。

  七次去函无回应“索回”之路多困难

  目前,重庆天府可乐集团公司剩下的400多名职工长期依靠上级部门救助艰难度日,2006年人均月工资100多元,现在也只增加到300多元,职工生活困难,长期上访,企业压力很大。针对百事可乐长期未生产天府可乐品牌,也出于维护民族品牌以及解决企业现实压力的考虑,重庆天府可乐集团公司近期着手向百事“索回”品牌。

  记者致电百事可乐重庆公司,有关人员称不清楚情况。记者随后又与百事可乐集团中国公关总监李女士取得联系,她说:“我们没有接到对方的任何联系信息,也不会对谣言和猜测进行任何的评论。”

  对于“索回”品牌,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赵万一教授认为“很难”。他说,因为天府可乐品牌为合资公司所有,有使用不使用或如何使用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天府可乐已将股份全部转让给百事可乐,那么合作关系不存在了,其想主张“索回”或其他权利的主体身份都很难得到承认,法院也无法立案。至于合资公司连续亏损的情况,除非有确切证据证明变相侵吞或转移资产,否则也很难主张权利。

  民族品牌需警惕外资并购应共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民族品牌与跨国公司“联姻”不断,从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娃哈哈与达能等纷纷“分手”并陷入品牌争夺纠纷,再到美加净、小护士、大宝,以及刚刚被商务部否决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类似合作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专家提醒,民族品牌与跨国公司合作应以双赢为目的,民族企业要学习国际规则,通过法律手段规定和规避合作中的不利因素和潜在风险,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断壮大发展民族品牌。

  赵万一说,上世纪90年代曾出现过民族品牌和跨国公司合资的热潮,但一些国产品牌就此被雪藏了,部分跨国公司通过合资获得合法进入中国市场的“许可证”,以及国产品牌的渠道,进而掌控市场定价权。类似的合作并购现在越来越多,民族企业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吸取以前案例的经验教训,并不断学习和掌握国际规则,才能充分保障自己的权益和民族品牌的壮大发展。

责任编辑:linkmall

【郑重声明】此文不代表联街网商报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
·天府可乐起诉百事侵犯商业秘密案下月开庭 2009年11月05日
·天府可乐将继续起诉百事可乐多项违规行为 2009年10月30日
·天府可乐商洽函第七次终于送达百事 2008年12月08日
·委托律师遭百事驱逐 百事指天府可乐违背事实 2008年12月02日
搜索更多: 天府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