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种:自己“监制”国际品牌。自己生产的产品,打上某某监制,似乎给人品质保证的感觉。为了拉近自己与知名品牌的关系,一些经营者甚至自己亲自“监制”国际名牌。具体做法是在香港等地先注册一个名称和一些国际名牌非常相似的公司,然后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打上由这家公司监制。给消费者的感觉是国际名牌的公司对这些产品进行质量监控与质量保证。
“傍名牌”也有君子之道
“傍名牌”可谓是由来已久,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VCD、服装行业蔓延到了众多领域,如今是屡见不鲜。“傍名牌”现象看似简单,其实夹杂了许多复杂的情况,需要区分来看。
“高明的‘傍名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判断先行者所开拓的市场及其后续容量,规避自己成为‘先烈’风险的同时,恰当地运用品牌传播手段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低级的‘傍名牌’却只懂得进行品牌上的无聊抄袭。”北京智慧工场品牌策略顾问朱磊说。
记者了解到,低级的“傍名牌”往往就是工商部门认定的“伪名牌”。一般会采取三种方式,与名牌LOGO设计相似、用名牌的谐音、将名牌的品牌商标名称注册到自己的公司名称中。这些打擦边球的做法,目前市场监控和法律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linkm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