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从业门槛低的工种之所以招聘难,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殷宝明看来,主要是由于这些岗位就业质量不高,吸引力不足导致流动性高。他还注意到,其中多数工种属于服务业,是自动化、智能化一时难以取代的岗位。
同时,这也侧面反映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错配持续存在。“高技能人才和技能要求不高的基础岗位两头供不应求。”殷宝明表示。
田永坡将这种两端供不应求的情况比喻为“微笑曲线”,即劳动密集型且无法被机器完全替代的劳动力和高技术领域的劳动力需求旺盛,出现紧缺,“这是技术进步所引发的岗位结构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并不全面,只反映了部分情况。”殷宝明介绍,该短缺职业排行只是收集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数据,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招聘及有关信息并没有纳入统计。
一些技术技能要求较低的工种之所以频频出现在榜单前列,在殷宝明看来,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跟数据来源有关。这些岗位的从业人员一般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多数通过线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职,企业也倾向于通过线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
缓解“最缺工”,企业要提待遇
“最缺工”的排行榜单,除了短缺工种的排行,还罗列了岗位缺口数从大到小排列的需求典型城市。
这其中,不少岗位在南北方、东西部都缺。如一年多来“最紧俏”的营销员岗位,最紧缺的5座城市为上海、长春、北京、天津和洛阳;多次位列“最缺工”榜单前十位的家政服务员,长春、厦门、广州、北京、昆明等地尤为短缺。
“从区域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在东部地区更显紧缺。”与此同时,田永坡观察发现,随着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和崛起,当地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虽有部分人员回流,但仍有不少岗位处于缺人的状态。
针对一些从业门槛较低的工种总是缺工的现状,殷宝明认为,企业要提高这些岗位的待遇竞争力,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减少岗位流动性,降低招聘成本,实现与员工的双赢。同时,负责培训的单位要完善相关职业标准和培训规范,提高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并在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政策上进行倾斜。
“发布紧缺职业,可以引导劳动者有目的地参加和接受一些职业培训,提高自己应对劳动力市场变革的能力。”田永坡说,这些信息也可以为劳动者了解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提供参考,为用工双方在工资议价、招聘和求职决策时提供参考。
田永坡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或者地区,适当提供短缺职业的工资水平数据,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考。
殷宝明建议未来要扩大数据覆盖范围,增加数据来源渠道,为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指引。
来源:工人日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