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主办的“绿道: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场景”线上对话圆满结束。本次学术对话邀请到了相关领域著名的专家进行交流和点评,数名知名规划师参加线上对话,分享了国内具有绿道专项规划建设先进经验和突出成绩的多个城市的优秀案例。
城市绿道是心灵通道,连接了城市与田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城市绿道,不仅是种草植树,更是用理念铺路;城市绿道的规划设计核心归根结底是人,城市除生产之外,还有生活、娱乐等功能,因此在城市建设之外,也需留白,城市绿道正是城市留白之处。深圳作为一个拥有山、海、城相依城市格局的“山海城市”,于1986版城市总体规划中最早明确了“带状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尤其注重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并在后面的城市规划中落地。
(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
链接生态与城市空间,深圳铺就“四横八环”绿道网络
2009年,深规院承担了《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全国的首个市级绿道网专项规划,项目首次打破资源配置导向下“盆景式”的生态保护模式,规划构建“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的网络体系,提出未来深圳市将建成300公里区域绿道,500公里城市绿道、1200公里社区绿道,整体形成衔接有序、连接便捷的“四横八环”型绿道网络结构,以此构建与城市山海格局、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相互契合的总体结构。
时至今日,深圳已完成“社区绿道5分钟可达、城市绿道15分钟可达、区域绿道30-45分钟可达”的建设覆盖目标,并分别从绿廊系统、绿道游径、交叉口组织、服务设施及节点、基础设施、标识系统六个方面制定其建设标准和建设指引,方便规划实施。
“双区”背景下深圳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变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公布,为深圳树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更高使命。新的时代使命对深圳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需要更加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从全国“试管”城市成为国际“示范”城市!
为助力深圳建设成生态文明城市,深规院重点研究了“山海自然资源”与“深圳人”关系,了解到目前深圳山海河等自然资源与市民生活联系度差,绿色空间可达性、趣味性不足,无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生态需求匹配;另一方面,深规院发现自绿道建设起,深圳全域性线性公共产品营造随着城市的发展与进化不断细分、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这意味着着深圳对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线性”思维转变为“网络”思维,实现由单纯的整合向系统“集成”的转变。
“山海连城”,新时期深圳打造美好宜居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命题和“双区建设”的时代使命,2020年,深圳启动山海连城计划。“山海连城”计划,是一项聚焦蓝绿空间框架,让山海城关系从相依到相融,营造高品质生态、高品质生活、展现山海城大美,迈向高水准治理的城市级行动。
未来“山海连城”计划将以融合为目标、连接为手段,整合“山海林田湖草湿”全要素自然资源,构建重要生态屏障、廊道和网络,搭建“一脊一带十八廊”的魅力生态骨架,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
“一脊一带十八廊”魅力生态骨架,包含1条山脊翠脉、1条滨海蓝带、8条山廊、10条水廊,与百条城径、千座公园,共同营造和美宜居的深圳家园。“山海连城计划”作为深圳生态营城的新时期好城之“道”,是一次自然生态空间治理的升级,为深圳全域、全要素空间的资源整合与管理,描绘了一幅城市级的战略蓝图,已纳入202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并将融入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引导建设“高颜值深圳”的核心抓手。
(“一脊一带十八廊”空间结构示意图)
双区建设背景下,如何创造更美好宜居的深圳家园?深规院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新视角,统筹蓝绿与城市建设空间,开展空间资源的全要素设计,为深圳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划建设支持,探索“家园城市”好城之道!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