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2 央行数字货币定位于银行体系之外的M0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
DC/EP在价值上与人民币1:1锚定。与传统的现金分发机制类似,人民银行将DC/EP兑换分发给商业银行和银联等分发机构,再由分发机构兑换给用户,商业银行向央行缴纳100%全额准备金。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传统现金的使用越来越少,但无论支付宝、微信这样的移动支付工具,由于其本质上仍是基于银行账户,都是在货币性质上属于M1,M0占货币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小。用可编程的DC/EP作为M0的替代,若能得到广泛使用,那么将能提高M0占货币总量的比例,能帮助央行更好地监测和分析货币流通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国内货币政策调控。
DC/EP可以视作对人民币的进一步完善,使其成为更好、更稳定的记账单位。DC/EP基于其技术特性可以记录数据和信息,能实现特定场景下交易信息特定关联方的匿名保密或公开可见,除有记账、支付、储值等功能外,能够实现货币生命周期的全数据管理。
未来DC/EP若能加载智能合约功能,让法定货币更好地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问题、提高宏观调控效率、避免货币“脱实向虚”,则央行数字货币所能承载的功能相较于传统货币大大丰富,使用效率较之传统货币明显提升(表 5)。
表 5 各类货币的特征比较
04
DC/EP的应用场景
在现阶段DC/EP可以在以下五个场景中发挥优势。
降低现钞发行和流通成本
DC/EP作为M0的部分替代,能够进一步降低纸钞和硬币印刷、铸造、发行、流通、贮藏过程中的成本,提高支付清算的效率,还能降低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优化数字支付和移动支付系统
DC/EP可以在断网情况下使用,有助于提高移动支付系统的稳健性。国内各第三方支付平台及各商业银行App端的服务并不互通,例如腾讯生态内仅可使用微信支付或QQ钱包,阿里生态内仅可使用支付宝,对用户造成了诸多不便。DC/EP依靠人民银行的支持和推动,有望成为全平台通用的数字支付和汇款转账通道,打破各第三方支付和各商业银行服务间的壁垒,提高整合度。
补足第三方支付的短板
支付宝和微信是公司化的支付体系而非法定的支付体系,用户需要承担手续费和扫码设备安装成本,比如用支付宝或者微信进行提现和跨行转账都需要向用户收取手续费,还存在泄露隐私、盗号、欺诈等风险。而用央行数字货币,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交易都是零成本。
而在风控方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中国金融》杂志最新的说法,中央银行不同于商业机构,不会通过用户个人信息牟利,隐私泄露风险较小。法定数字货币具有可追溯的匿名性,不仅能满足匿名支付需求,还能在必要时进行监管,防范欺诈、洗钱等问题,更加尊重用户隐私。
更重要的是,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开启公司企业部门与政府部门的数字支付,开通数字支付的对公场景,弥补目前第三方支付等工具没有对公支付的空白(表 6)。
表 6 DC/EP 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的比较
无需绑定银行账户,提高普惠金融程度
DC/EP虽然由商业银行分发给用户,但其不依赖于银行账户就能实现价值转移。用户可以不必去银行开设账户和银行卡,只需要在手机上安装DC/EP钱包,即可进行支付、收款、汇款、转账等资金操作。
搭建全新的跨境支付体系,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通过发挥DC/EP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可以打造以DC/EP为媒介和计价货币的跨境数字支付体系,抵御外部金融封锁引发的各类经济冲击,防范境内外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我国金融安全。DC/EP在该支付结算平台上的主要职责是计价和交易,与其他货币建立直接汇率询价机制,不需要美元作为中间渠道,以打破美元支付体系的垄断。
结语
从国内外权威机构公开的研究成果和设计方案来看,CBDC的推行可能挤出流通中的现金、提升清结算系统效率、加强央行对资金流向监管,但其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和效果的影响、对银行存款和中介职能的挤出、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冲击以及对货币国际地位的影响在目前阶段都尚不明确。
在消费端,目前DC/EP的落地场景有限,线下消费渠道有限,在很多用户已养成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的习惯下,如何吸引用户,提高用户在消费场景对DC/EP的使用频率将成为央行推广DC/EP要面对的问题。
因此,尽管前景广阔,但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和落地应用将会是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何涧石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数字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