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卫星互联网正式被纳入新基建的范畴,也让这个略显前沿小众的领域再次被大众广泛关注。
实际上,科技企业在卫星通信上的探索由来已久。远到20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近到“科技狂人”马斯克创立的SpaceX提出的星链计划,无一不是野心勃勃。
中国在开放商业航天的脚步上稍慢一步,但也总算迎来了政策利好。近年来,多家火箭、卫星等领域的民营创业公司开始涌现,不过这一领域仍旧缺少领军人物的身影。
早前,包括ofo、阿里、斗鱼、B站等互联网公司都曾发射过卫星,但似乎营销意义更大于实际。中国的卫星互联网建设,还需要出现“马斯克式”的人物。
营销噱头?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历经数次升级迭代,2020年也是5G大规模普及的一年。但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仍有超过50%的人口,也即是40亿人尚未接入互联网。
互联网接入呈现出巨大的不平衡。当前互联网在发达国家的普及程度已趋于饱和,但在众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网络基础设施要普及到农村或偏远地区的成本十分高昂,网络接入状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在全球最贫穷的48个国家,90%的人口尚未接入互联网。
这被认为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机会,通过建设卫星互联网,有望将网络无缝覆盖全球所有的国家。同时,卫星互联网在一些特定场景上也有着应用空间,比如户外搜救、南北极科考等。
不过与SpaceX的星链计划相比,国内大中型互联网企业多数停留在发射单颗卫星的“营销”阶段。
早在2017年,当时如日中天的ofo推出了X计划,高调宣布了要发射卫星的消息。根据ofo的计划,初步开展ofo单车卫星定位监控与信息回传试验,通过低功耗、小型化的自行车通信模块,实现小黄车直接定位监控数据的收集和回传。
但实际上,这颗卫星的定位其实是一颗“娱乐卫星”,拥有VR全景相机、自拍相机等功能。ofo创始人戴威的想法是,未来将在ofo的App中实现这些互动玩法,让App变得更好玩。随着这两年ofo陷入困境,这一X计划也无疾而终。
2018年,阿里巴巴的“糖果罐号”迷你无人太空站、斗鱼的“666星”先后发射升空;今年6月1日,B站也宣布计划将在今年6月下旬发射一颗名为“哔哩哔哩视频卫星”的遥感卫星,卫星所获的遥感视频、图片数据将用于B站科普。
整体来看,中国大中型互联网企业在卫星领域的布局多以冠名、营销等目的为主,涉及到实质业务的少之又少。而真正涉足商业火箭、卫星这类技术领域的企业,还是以中小创业公司为主。
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此前曾向新浪科技谈及这一现象时表示,一方面是国内对商业航天领域的开放比较晚,这也导致SpaceX这类美国企业取得了先发优势,领先了国内企业至少5年时间;另一方面,商业航天领域的技术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来说,还是比较跨界,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
雷军就坦言,虽然小米十分关注卫星互联网,但不会直接涉足该业务。实际上,雷军是通过旗下的顺为资本对卫星领域创业企业银河航天进行了投资。
技术难题
一位商业航天从业者表示,如果脱离基础设施建设来谈论卫星互联网的应用,无疑是舍本逐末。中国在卫星互联网上游的布局仍不完善,下游的互联网企业做一些应用方向的探索,目前来看缺少实质意义。
网络信息科技前沿创新研究专家胡延平认为,中国在卫星互联网上“起了一个大晚,赶了一个晚集。”他表示,虽然过去几年国内卫星互联网一直在发展变化,但是仍然有诸多误区,需要重新审视。首要就是解决认知问题,从政策到产业到公众,都应重视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因为这将是十年后的下一代网络新型基础设施。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互联网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