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觉得这事我也擅长啊,于是写出一个程序,支起了“科学算命”的小摊,当起了“周半仙”。
一开始他脸皮薄,不好意思吆喝,但靠着独特的“科学算命”,逐渐聚集了人流,一天能挣100多元。
多年后,周鸿祎回忆此事时,还总结了条成功经验——“我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商业模式(摆地摊卖书)”。这种优化思维,非常产品经理了。
任正非
1987年,任正非43岁,和上面的小年轻相比,无疑算是大龄从业者了。
当时的任正非因为损失200万元的物资被南油集团开除,人近半百,中年失业,背债后,还自己创业开了家公司,叫“华为”。别说盈利了,它连主营业务方向都没找到。
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弟弟妹妹要扶助,为了养家糊口,任正非决定先摆个地摊。保健品、减肥药、火灾报警器……什么挣钱他卖什么。
彼时深圳背靠香港,任正非凭借地理优势,从香港进口产品到内地,以赚取差价。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做程控交换机产品的朋友让任正非帮他卖些设备,华为于是成为了香港鸿年公司的HAX交换机代理。
代理期间,任正非发现中国电信行业对程控交换机的市场需求很大,并且几乎都依赖进口。43岁的任正非,决定自己做研发。
所以,这就是一个个创业者的故事,从被逼无奈,到抓住时代机遇。
近日媒体报道,唱吧CEO陈华摆摊卖唱,水滴筹CEO沈鹏摆摊拉新促活,腾讯HR摆摊招聘,都吸引了不少眼球。
但这些摆摊还是偏向于营销了,当年的那些大佬,可是实打实地为了谋生。
并且他们在创业初期摆地摊养活公司后,最终投身的还是科技与互联网大潮,把公司做成“正规军”,拓展生态链,筑成深深的护城河。
回到开头的话题,要像前浪一样成功,就必须得摆个地摊?这当然是句玩笑话。
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地摊被称为“穷人的生意”,入行门槛很低,但天花板也很低。穷人们为了养家糊口,起早贪黑做起了低成本的小生意。但当他们想要挣更多钱的时候,往往因为资金或是知识技能不足,很难扩大规模。
而我们回看大佬经历,你会发现,地摊只是他们奋斗岁月中的一个过客,他们在其中展现出的某种特质,决定了他们的成功。
所以,小巴觉得,无论摆不摆摊,保留“地摊精神”,或许是我们真正值得做的事。
来源:吴晓波频道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地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