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时发现,多数乡村民宿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仅含餐饮服务,不具备提供住宿的合法经营资质。部分民宿长期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没有营业执照、消防许可、特种行业许可等经营必备证照,一些民宿房屋土地不符合规定,导致自救通道和环保设施建设不完善,在消防、环保、安全等方面存在很大隐患。
广东清远市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地乡村旅游用地难问题突出。乡村旅游资源较好的地区,大多被列入生态功能区、农保区范围,在现有政策下,无法进行合法调规,同时,点状供地政策也一直无法突破,8县(市区)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中,均存在用地性制约。由于用地问题,一些正在建设的项目目前停滞不前,一些已经投入营运的项目无法进行品质提升。
“乡村民宿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合法住宿经营权方面。目前,大多数乡村民宿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仅含餐饮服务,不具备提供住宿的合法经营资质。”北京市文旅局产业处处长于军说,由于相关审批许可无法办理等原因,乡村民宿在卫生、消防、治安等安全方面存在监管困难等问题,影响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加强产业融合使乡村文旅成富民产业
虽然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得到迅猛发展,但乡村旅游扶贫方式仍较为单一,缺乏异质性及发展的持续性。业内建议在正确认知乡村旅游扶贫价值的基础上,其一,统筹资源,发挥制度与政策的合力,规范行业发展,解决用地、合法性资质等问题。
乡村旅游是一个关联度高、涉及面广的产业,需要多部门协作。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屈小静提出,各地应该以扶贫办公室、文旅局为主体,推进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户之间形成联动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住建、交通运输、环保、工商等部门的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农户参与的乡村旅游扶贫推进机制。
其二,推进文旅融合,加强乡村游与多种产业的融合,构建旅游扶贫产业链。
“文创与旅游融合方面,目前还存在着对文创理念理解不深,给旅游项目贴文化标签的机械式、表层式文化旅游,没有实现文创与旅游的深度有机融合。”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胡钰认为,乡村旅游开发应该立足乡村特色和地方实际,利用文化内容、创意设计、创意传播、创新体验等综合文创手段打造符合乡村属性的“旅游新场景”。
北京市文旅局局长宋宇表示,在扶贫过程中乡村旅游应该与多种产业进行融合,比如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通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带动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广销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促进旅游产品及扶贫模式的创新,在实现“生存、生活、生态”融合的基础上,打造一大批乡村扶贫旅游示范村庄,促使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
其三,乡村旅游升级过程应重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王三北说,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不仅是农业强、农村美,更重要的是农民富,通过乡村的“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农民的富裕,让农民成为乡村旅游振兴的主体。建议推进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化,构建营销平台,打造“互联网+旅游+扶贫”三者结合的模式,成立乡村旅游营销合作组织,提升乡村旅游的扶贫效果。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乡村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