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谷歌收购Nest宣布进军智能家居行业,“智能家居”的概念逐渐在大众中出现。时至今日谈及这个市场,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市场现状“内热外冷”,“智能家居风口论”吹了很久但仍未有大规模爆发。
CPS中安网了解到,以家庭场景为单位的成套解决方案还未形成规模,智能家居仍以单品为主流。2018年智能家居单品出货量统计数据显示,智能锁产销量在1300万至1500万套之间,渗透率约为5%;智能音箱出货量为2190万台,渗透率仅为2.15%。而其它大部分智能家居单品市场渗透率甚至低于上述两个单品。
究竟是哪些原因阻碍了智能家居市场的起量?CPS中安网在观察调研后,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政府引导力度弱,行业标准缺乏
自2017年,智能家居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为止还未有对应的政府相关部门引导、监管智能家居市场。提起智能家居,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到高端消费和高端用户,很多消费者对此了解甚少,市场缺少协调性。
行业缺乏标准。一直到今天,政府相关部门都没有制订出我国的统一国家标准,大部分研产一体的企业只能参照国外标准。大、中、小厂家各自为政,虽然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但企业与企业产品之间各种通信协议繁多,设置了严重的竞争壁垒,对消费者的使用与后期维护升级带来了更多麻烦。
以目前市场上蓝牙、WiFi和ZigBee三种主流无线通信协议为例,终端控制和家居设备之间大多采用单独一种协议,传输流畅且成本较低,而兼容多种传输协议的终端网关设备价格偏高,且传输性能并不比前者更好。
资本关注有所回落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显示,在智能家居行业融资数量上,2016年融资事件达到97起,2017年为87起,2018年为51起,融资事件超过70%来自于天使轮和A轮,投资热度有所回落。资本对智能家居的热情减退,加之世界经济整体下滑趋势,智能家居热潮逐渐回归平稳。
产业链不完善
目前国内智能家居产业链上游的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主要被外国品牌占据,主要掌握在英特尔、ARM、高通等美国大厂手中,对外依赖程度高。国内厂商的业务重点偏向于应用端,在元器件供应方面稍显薄弱。
国内智能家居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受企业自身实力限制,推出的产品比较单一。目前市场主要是智能门锁、智能音箱、智能网关产品、智能灯光控制、自动窗帘等产品,还没有直接推出完整家庭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企业。
相比传统产品,成本与价格不亲民
受产业链影响,智能家居价格层层推高。以全自动窗帘为例,市场上报价在2000至5000之间,是传统窗帘的十几倍之高。智能家居的高价格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研发成本,一是生产成本。
在技术研发方面,智能家居产品包含物联网、通讯协议、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新兴技术,因此高科技研发成本使得产品成本居高不下。
传统家电产品多以大批量生产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盈利,但由于目前智能家居消费市场尚未完全打开,智能家居产品多是小规模生产,无法在生产数量上达到突破,因此生产成本相比传统智能家居的成本相对高很多。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智能家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