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1日,万博新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和第一财经研究院发布了《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营商环境报告》)。根据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结果,排名前十的城市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武汉、杭州、天津、成都、西安。
本次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考虑了新时代企业对于营商环境的新要求,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维度,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技术创新环境、人才环境、金融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等7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反映了一个城市对于投资创业、企业经营、吸引人才的综合支持程度。
《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上海位列营商环境指数首位,软硬环境均居全国第二,有近七成的指标位列全国前五。其中,基础设施环境、人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文化环境和金融环境等5个二级指标均进入前三,其中基础设施环境和文化环境排名第一。在35个三级指标中,高端人才供给、政府文教投入力度、外资吸引力、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消费市场规模等18个指标均列全国前三,其软硬环境的综合优势明显。
软环境指数排名北京居首,人才和金融环境优势明显。在金融环境、人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等5个二级指标中,北京均排名前三,其中人才环境和金融环境位列全国首位。在24项软环境三级指标中,北京的科研人才供给、政府文教投入力度、大学数量、学术文化、服务市场规模、技术成果储备等12项指标均位居首位。但受到空气质量、气候环境、森林覆盖率等自然环境的制约,北京硬环境指数排名较为靠后。
深圳和广州位列营商环境排名的第三位和第四位,这两个城市营商环境各有优势。深圳硬环境指数位居第一,技术创新环境领跑全国,深圳一直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机构数量、技术专利数量、科研支出等居全国前列,技术创新环境名列第一。与广州相比,深圳的高端人才供给、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环境、私营企业活跃度、企业研发能力更具优势。而广州的本地人才供给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一,本科以上人才、科研人才、大学数量等指标也均列全国前五,但人均道路拥有面积排名较为靠后。
除“上北深广”外,其余城市营商环境也各有特色。南京、武汉分列第五和第六,硬环境指数排名均高于软环境。南京的硬环境指数排名第三,软环境指数排名第六。二级指标中文化环境排名第三,其中衡量市场文化的私营企业活跃度排名第二;金融环境排名第十,与其余二级指标相比排名相对靠后,在外资吸引力方面,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有一定差距。
武汉的硬环境指数排名第五,软环境指数排名第七。近年来,武汉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市政府高度重视轨道交通骨干网络、老旧社区改造,大都市区的交通建设,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指标排名第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排水管密度、客运量等三级指标也均位居前十。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城市,武汉的人才环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中大学数量和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分列第2位和第3位,在本地人才供给数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杭州金融环境更具优势,天津基础设施优势突出。杭州城市营商环境指数位列第七,其中软环境指数排名第五。金融环境排名全国第四,相较于其他二级指标,排名最为靠前。受到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的影响,硬环境指数排名第20位。
天津的营商环境指数名列第八,其中硬环境指数排名第15位,软环境指数位列八。从二级指标来看,天津的基础设施指标最为突出,排名第三,其中排水管道密度、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天然气普及度、公路货运量等三级指标均排名前十。天津一直致力于建设富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强市,重视图书馆、博物馆、歌舞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文化环境指标排名第五,其中反映政府投入力度的文化教育支出占比指标位居第三。
成都和西安营商环境指数分列第九位和第十位,成都金融环境占优,西安生活环境更突出。成都的硬环境指数排名第14位,软环境指数排名第九,西安的硬环境指数排名第18位,软环境指数排名第十,两市软环境指数排名均高于硬环境。受到西部地理环境的制约,成都和西安的自然环境排名较为靠后,但人均基础设施环境在西部地区排名最高,分列西部第一名和第二名。软环境方面,成都的金融环境排名第五,在5个二级指标中排名最为靠前,其中外资吸引力、融资环境等三级指标均排名前十。西安生活环境的优势最为明显,排名第一,其中消费便利度、就学便利度、就医便利度等指标均排名前三分之一行列,其中就学便利度位居第二。
《营商环境报告》指出,对于企业来说,营商环境评价是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对于政府来说,营商环境已成为决定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科学的营商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必须考虑到企业投资、经营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万博城市营商环境评价坚持了全面、客观的原则,力求科学、真实地反映各城市的现实。
就一个城市来说,要提升对企业和人才的综合吸引力,首先,需要站在创业企业和创新人才的角度,全面、客观评估当地营商环境的优势和短板;其次,要将本地营商环境与经济规模或区位优势相近的城市进行比较,找准改善本地营商环境的突破口,精准施策,提升在同类城市中的竞争力;再次,还可以对本市前五年或前十年营商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追溯分析,进而动态分析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人才环境、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的边际变化,更清晰、准确地把脉城市营商环境的历史强项,以及长期存在的瓶颈和难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改善营商环境,切实缩小其与企业预期的差距。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营商环境 |